本書簡介:
《以自由看待發展》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代表作之一,該書綜合了他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驗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學領域的卓越成果。《以自由看待發展》是印度裔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的經典著作,首次出版於1999年。這本書是森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集中體現了他關於“自由”與“發展”關係的核心思想,对传统發展理论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创新,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本書核心内容:
《以自由看待發展》的核心觀點是: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實現發展的主要手段。森試圖打破傳統發展理論中以經濟增長為唯一衡量標準的狹隘觀念,將“發展”定義為“擴展人們享有真實自由的過程”,强调自由与發展的内在统一性。
自由的定義與分類
- 森將“自由”分為“過程自由”和“實質自由”。“過程自由”是指人們參與決策、表達意見、選擇生活方式等權利;“實質自由”則是指人們實際能夠實現的、有理由珍視的生活狀態,如免於飢餓、疾病、暴力等。 
- 他還進一步提出了“可行能力”(Capability)的概念,即人們實現某種生活狀態的能力,強調自由不僅是權利,更是能力。 
自由與發展的關係
- 自由是發展的目的:森認為,自由是人類生活的根本價值,發展應該以擴展人們的自由為核心目標。 
- 自由是發展的手段:自由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政治穩定。例如,政治自由可以促進民主決策,經濟自由可以激發市場活力,社會自由可以提升社會凝聚力。 
對傳統發展理論的批判
- 森批判了傳統發展理論中以GDP增長為唯一衡量標準的觀點,認為這種單一指標無法全面反映社會的真實發展狀況。 
- 他強調,發展應該關注人的能力提升、社會公平、政治參與等多個維度,而不僅僅是經濟指標。 
案例分析
- 森在書中通過多個實際案例,如印度的飢荒、非洲的貧困、女性的不平等地位等,展示了自由缺失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進一步論證了自由與發展的緊密聯繫。 
書目錄:
導論
- 以自由看待發展 
- 實效性和相互關聯性 
- 一些例證:政治自由與生活質量 
- 交易、市場與經濟不自由 
- 組織與價值觀念 
- 組織機構與工具性自由 
- 結語 
第1章自由的視角
- 不自由的形式 
- 過程與機會 
- 自由的兩種作用 
- 評價體系:收入與可行能力 
- 貧困與不平等 
- 收入與死亡率 
- 自由、可行能力與生活質量 
- 市場和自由 
- 價值標準和賦值過程 
- 傳統、文化與民主 
- 結語 
第2章發展的目標和手段
- 自由的建構性和工具性作用 
- 工具性自由 
- 相互聯繫及互補性 
- 不同層面的中國和印度對比 
- 增長引發的社會安排 
- 公共服務、低收入和相對成本 
- 20世紀英國死亡率的降低 
- 民主與政治激勵因素 
- 結語 
第3章自由與正義的基礎
- 包括在內的與排除在外的信息 
- 作為信息基礎的效用 
- 功利主義視角的長處 
- 功利主義視角的局限性 
- 羅爾斯與自由權優先 
- 諾齊克和自由至上主義 
- 效用、實際收入與人際比較 
- 福利:多樣性與異質性 
- 收入、資源和自由 
- 福利、自由與可行能力 
- 權數、賦值與社會選擇 
- 關於可行能力的信息:幾種不同用法 
- 結語 
第4章以可行能力剝奪看待的貧困
- 收入貧困與可行能力貧困 
- 何種意義上的不平等? 
- 失業和可行能力剝奪 
- 醫療保健和死亡率:歐洲與美國的社會取向 
- 印度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和剝奪 
- 性別不平等和失踪的婦女 
- 結語 
第5章市場、國家與社會機會
- 市場、自由權與勞動 
- 市場與效率 
- 處境劣勢與自由不均等的配對效應 
- 市場與利益集團 
- 需要批判地審視市場的作用 
- 需要一種多層面的思路 
- 相互依賴性與公共物品 
- 公共支持與激勵因素 
- 激勵因素、可行能力與功能性活動 
- 扶助對象選定與手段核查 
- 主體地位與信息基礎 
- 財政審慎與綜合考察的需要 
- 結語 
第6章民主的重要性
- 經濟需要與政治自由 
- 政治自由與民主的首要性 
- 否定政治自由和公民權利的觀點 
- 民主與經濟增長 
- 窮人關心民主和政治權利嗎? 
- 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 政治自由的建設性作用 
- 民主的運作 
- 民主的實踐與反對派的作用 
- 結語 
第7章飢荒和其他危機
- 權益和互相依賴 
- 飢荒的起因 
- 飢荒的防止 
- 飢荒與疏離 
- 生產、多樣化經營和增長 
- 就業途徑和主體問題 
- 民主與飢荒的防止 
- 激勵因素、信息與飢荒的防止 
- 民主的保護作用 
- 透明性、安全與亞洲金融危機 
- 結語 
第8章婦女的主體地位與社會變化
- 主體地位與福利 
- 合作性衝突 
- 對權益的認識 
- 兒童生存率與婦女的主體地位 
- 主體地位、解放與生育率降低 
- 婦女的政治、社會與經濟作用 
- 結語 
第9章人口、糧食與自由
- 是否存在世界糧食危機? 
- 經濟激勵與糧食生產 
- 人均糧食產量趨勢之外的因素 
- 人口增長與提倡強制 
- 強制與生育權 
- 馬爾薩斯的分析 
- 經濟或社會發展 
- 年輕婦女權利的增強 
- 外部因素、價值觀念與交流 
- 強制的有效程度有多大? 
- 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與速度 
- 強制的誘惑力 
- 結語 
第10章文化與人權
- 三種批評 
- 正當性批評 
- 邏輯連貫性批評 
- “文化性批評”與亞洲價值觀 
- 當代西方與獨特性 
- 對孔子的解釋 
- 阿育王和考底利耶 
- 伊斯蘭的寬容 
- 全球化:經濟、文化和權利 
- 文化交流與無處不在的相互依賴 
- 普適性前提 
- 結語 
第11章社會選擇與個人行為
- 不可能定理與信息基礎 
- 社會正義與更豐富的信息 
- 社會交往與局部共識 
- 有意追求的變化與無意造成的後果 
- 來自中國的一些例子 
- 社會價值觀與公共利益 
- 價值觀在資本主義中的作用 
- 商業倫理、誠信與契約 
- 市場經濟中規範與製度的差異 
- 制度、行為規範與黑手黨 
- 環境、法規與價值觀 
- 審慎、同情與承諾 
- 動機選擇與進化生存 
- 倫理價值標準與政策制定 
- 腐敗、激勵因素與商業倫理 
- 結語 
第12章個人自由與社會承諾
- 自由與責任之間的相互依賴 
- 正義、自由與責任 
- 自由造成的區別何在? 
- 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 
- 人力資本與人類可行能力 
- 最終的結語 
- 附錄 
- 人名列表 
- 條目列表 
作者簡介:

-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代最傑出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之一,他在社會選擇理論、個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的關係、福利和貧困指數衡量、飢荒問題與權利分配不均的關係以及道德哲學問題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森1933年生於印度,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後赴劍橋大學就讀,1959年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執教,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 
- 阿馬蒂亞·森的學術思想繼承了從亞里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遺產,他深切關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難的人們,被譽為“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窮人的經濟學家”。他的思想對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報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論框架設計的。 
學術貢獻
阿馬蒂亞·森的學術成就涵蓋多個領域,主要包括:
- 社會選擇理論:他解決了“投票悖論”,並克服了阿羅“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難題。 
- 福利經濟學:森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作出了精闢論述,強調貧困應被視為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 
- 飢荒研究:他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飢荒並非僅因食物短缺,而是由於食物權的剝奪。 
- 發展經濟學:森提出“以自由看待發展”的理念,認為自由是發展的目的和手段。 
主要著作
森的著作豐富且影響深遠,代表作包括:
- 《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1970) 
- 《貧困與飢荒:論權利與剝奪》(1981) 
- 《以自由看待發展》(1999) 
- 《正義的理念》(2010) 
榮譽與影響
- 阿馬蒂亞·森因其對社會底層的關注和對貧困、不平等的深刻研究,被譽為“經濟學良心”。他獲得過諸多榮譽,包括印度國寶勳章、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司令勳章等。他的研究不僅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也為全球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 阿馬蒂亞·森的學術生涯和貢獻,展現了他對人類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不懈追求。他的理念和研究成果,至今仍在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 
書籍評價:
- 《以自由看待發展》自出版以來,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它不僅為發展經濟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也為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森的自由發展觀對全球發展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製定發展指標時更加註重人權、性別平等、社會參與等多維度因素。 
適合人群:
這本書適合對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那些關注社會公平、人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人士。它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還為讀者提供了思考現實社會問題的新思路。
所有分享的資源均來源於網絡公開資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數據,僅做匯總整理,不保證數據完整性。若此處無下載鏈接,說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