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新常態:美日貿易協議設定15%關稅新底線

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重塑,市場對關稅的心理閾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與日本達成的貿易協議中,日本輸美商品將被徵收15%的關稅,這一稅率雖然高於特朗普上任前的水平,但在避免了原定於下週生效的25%懲罰性關稅的背景下,市場將其解讀爲重大利好。

消息傳出後,全球金融市場迅速作出積極反應。日本日經225指數週三應聲大漲3.5%,豐田和本田等汽車製造商股價分別飆升14%和11%。同時,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顯著上行。市場的熱烈反應清晰地表明,在當前環境下,確定性本身就構成了溢價,即便這種確定性意味着更高的貿易成本。

15%成關稅新底線

在特朗普政府的推動下,市場對關稅的“心理閾值”已發生根本性改變。金融市場和製造商們似乎已經接受,兩位數的關稅是新的現實,而與更糟糕的可能性相比,這並非不可承受。Wolfe Research的美國政策與政治主管Tobin Marcus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美日協議中15%的稅率,看起來大致構成了新的全球關稅底線。”他認爲,對於歐盟而言,這或許是其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而其他亞洲國家最終的關稅水平可能會落在19%至20%區間,正如近期其他協議所顯示的。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美國與印度尼西亞達成的協議。根據週二公佈的協議文本,印尼輸美商品將被徵收19%的關稅,雖然高於年初水平,但遠低於今年早些時候威脅要徵收的32%。白宮官員也承認這一動態,暗示一些国家最终获得的關稅税率,要低於政府原本可以施加的水平。

市場爲何“鬆一口氣”

投資者之所以將一份高昂的關稅協議視爲利好,其核心邏輯在於它消除了一個更大的不確定性。正如TD Cowen的政策分析師Chris Krueger所言,政策的“奧弗頓之窗”(Overton Window)——即在特定時間被主流公衆認爲可接受的政策範圍——已經移動。“對美國第五大貿易伙伴徵收15%的關稅?總比25%要好。”

對日本而言,這份協議消除了其經濟面臨的一個重大下行風險,即美國需求可能因超高關稅而斷崖式下跌。據摩根大通經濟學家Ayako Fujita分析,貿易環境的穩定,將使日本央行在今年秋季考慮加息時更加從容。

這種情緒直接反映在資產價格上。日本國債收益率的飆升,表明投資者預期日本經濟活動將保持正軌,從而爲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創造條件。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份協議甚至可能對日本有利。投資者相信,一個穩定的貿易前景將爲日本的汽車及其他出口行業提供支撐。Ayako Fujita在報告中指出:“該協議增加了日本的有效關稅稅率低於其競爭對手國家的可能性。如果真是這樣,這甚至可能對日本製造業構成長期利好。”豐田和本田等汽車股的大幅上漲,正是市場對這一邏輯的直接押注。

然而,在這場交易中,美國能獲得什麼實質性好處,目前尚不明朗。儘管日本、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均表示將向美國出口商開放市場,但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對美國本土生產的商品是否有足夠的需求,仍是未知數。此外,特朗普總統聲稱日本將在美國進行高達5500億美元的投資,且美方將獲得其中90%的利潤。但這項鉅額投資將以何種形式落地,目前仍缺乏具體細節。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些承諾的實際價值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