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估值飆升至高點 華爾街分析師呼籲重塑市盈率認知

近期美股估值飆升至高點,引發了市場懷疑論者的不滿,他們警告稱,現在並非買入的時機。然而,僅僅因爲股票看起來“昂貴”而回避它們的策略並未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也削弱了依賴傳統估值指標作爲市場擇時工具的有效性。越來越多的華爾街分析師建議,或許是時候拋開對市盈率的舊有認知,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平均估值倍數穩步上升的背景下。

歷史估值變化

資深華爾街策略師Jim Paulsen的分析顯示,本世紀以來平均估值區間大幅躍升,這表明試圖與過去進行比較是一種有缺陷的方法。根據他的分析,標普500指數過去30年的平均市盈率在20世紀90年代初約爲14,如今約爲19.5。而在此之前,從1900年至90年代中期,該比例一直維持在13.5到15.5之間的窄幅區間。Jim Paulsen表示:“股票估值和過去相比有些奇怪——也就是說,估值區間出現了上升趨勢。”

時期 平均市盈率
20世紀90年代初 14
當前 19.5

過去30年美國股市估值倍數的上升,可能部分抵消了看空人士的論點——他們認爲當下的人工智能狂熱註定會像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一樣破滅。

估值倍數上升的原因

Jim Paulsen指出,這一轉變引出了兩個問題:投資者如何評判一個長期處於變動中的估值目標?以及這種趨勢是否會以類似的速度繼續攀升,進入“未知領域”? 他列舉了估值倍數上升的幾個可能原因,以及爲何更昂貴的股市可能只是新常態。

首先,美國經濟衰退的發生頻率從二戰前的約42%下降到過去30年的僅10%左右。與此同時,美國從工業經濟轉型爲科技和服務型經濟,市場本身的權重也更多傾向於享有更高估值的成長股。此外,股市流動性也因電子交易的發展、個人投資者和國際投資者的廣泛參與而改善。Jim Paulsen所稱的“利潤生產率”(即每個崗位創造的實際利潤)的長期提升,也使得估值存在長期上行的偏向。最後,創新週期在歷史上也不斷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Jim Paulsen並不是唯一一個接受現代股市高估值可能合理這一觀點的市場觀察者。美國銀行的策略師上週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該行策略師表示,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當前結構——包括更低的財務槓桿、更小的盈利波動、更高的效率以及比過去幾十年更穩定的利潤率——都支撐着估值倍數的膨脹。

美國銀行股票與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在9月24日的一份客戶報告中寫道:“標普500指數與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代相比已發生顯著變化。也許我們應當將當前的估值倍數視爲新常態,而不是期待迴歸過去的均值。”

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首席股票策略師Jonathan Golub則表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估值倍數如此之低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高利率以一種威脅企業正常運營的方式推高了資本成本。雖然他認爲這種風險目前並不存在,但如果借貸成本未來同樣顯著上升,估值倍數可能會回落至幾十年前的平均水平。他表示:“我不認爲我們正處於一個估值倍數持續向上漂移的階段——我認爲我們經歷的是估值倍數在更高水平上的重新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