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盛銷售與交易部門的客戶諮詢顯示,全球投資者正在密切關注幾個核心議題。這些議題包括對美國科技股估值泡沫的憂慮、資金流向的預期,以及亞洲主要市場的投資時機。
在10月16日,高盛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中,全球股票策略師Germaine Khong彙總了交易臺最常討論的話題。投資者正在高估值的環境中尋找確定性,討論的話題從美國科技股是否已經進入泡沫區域,到中國、印度等亞洲市場的轉折點。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對於泡沫問題的看法是,儘管科技股的估值已經上升,但並未達到歷史上泡沫的水平。他強調,當前科技股的上漲主要是由基本面增長推動,而非非理性的投機行爲,領先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異常強勁,這與過去泡沫時期的情況有關鍵的不同。
對於亞洲市場,高盛團隊預測印度的盈利下調週期即將結束,越南被納入富時新興市場指數可能會吸引約14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而韓國在公司治理立法方面的進展可能成爲四季度的積極催化劑。
投資者最關心的核心問題是當前的估值是否已經達到泡沫水平。
高盛通過對比互聯網泡沫高峯前12個月的回報構成發現,2000年科技股的表現更多是由高估值推動,而非盈利增長。
Peter Oppenheimer指出,當前市場確實存在一些與歷史泡沫相似的特徵,包括絕對估值的上升、市場集中度的提高、龍頭公司資本密集度的增加以及供應商融資的出現。但存在三個關鍵差異:
首先,科技板塊的上漲至今是由基本面增長推動,而非對未來增長的非理性投機;
其次,回報率最高的龍頭公司擁有異常強勁的資產負債表;
最後,AI領域至今由少數現有巨頭主導,而大多數泡沫形成於投資者和新進入者大量湧入、競爭激烈的時期。
高盛認爲,儘管科技板塊的估值正在變得緊張,但還未達到與歷史泡沫相一致的水平。高盛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多元化配置。
一些投資者預期美聯儲的降息週期將促使資金從貨幣市場基金輪動到股市,但高盛預計家庭股票需求將由收入而非資產輪動提供資金。
高盛預測,家庭將成爲明年最大的股票需求來源,2026年淨購買5200億美元,同比增長19%。
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集中在10月20日的三季度GDP數據、10月23日的四中全會,以及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期間可能舉行的峯會。
近期的討論主要圍繞中美關係、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及寬鬆預期展開。投資者也在詢問成長與價值風格輪動,以及三季度盈利預期。
數據顯示,在最近一輪中國股市上漲中,境內和境外投資者均有參與。
高盛在過去幾周舉行了多場策略會議,注意到市場對印度的興趣上升,核心問題是何時應該再次買入。數據顯示,印度的盈利下調週期接近底部。高盛認爲盈利週期可能在年底前恢復。
高盛策略團隊此前指出,扭轉印度市場表現不佳的因素包括:盈利週期逆轉、估值降低、有效的政策支持。
投資者需關注企業前瞻性評論,以瞭解商品及服務稅下調對需求趨勢的影響,以及8月27日生效的美國關稅帶來的潛在阻力。
歷史數據顯示,被納入富時新興市場指數的市場通常在公告前上漲,公告後表現不佳(沙特阿拉伯除外),並在生效日前一個季度恢復跑贏。
高盛估計,指數再平衡可能帶來約14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但由於基準業績壓力,主動管理型基金大規模流入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對於韓國市場,高盛認爲,四季度可能成爲積極催化劑的事件包括公司治理立法的通過(強制註銷庫藏股、降低股息稅)。
市場也在討論2026年可能推出的其他計劃。儘管近期市場反彈,韓國相對於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仍保持較大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