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盛销售与交易部门的客户咨询显示,全球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几个核心议题。这些议题包括对美国科技股估值泡沫的忧虑、资金流向的预期,以及亚洲主要市场的投资时机。
在10月16日,高盛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全球股票策略师Germaine Khong汇总了交易台最常讨论的话题。投资者正在高估值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讨论的话题从美国科技股是否已经进入泡沫区域,到中国、印度等亚洲市场的转折点。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Peter Oppenheimer对于泡沫问题的看法是,尽管科技股的估值已经上升,但并未达到历史上泡沫的水平。他强调,当前科技股的上涨主要是由基本面增长推动,而非非理性的投机行为,领先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异常强劲,这与过去泡沫时期的情况有关键的不同。
对于亚洲市场,高盛团队预测印度的盈利下调周期即将结束,越南被纳入富时新兴市场指数可能会吸引约14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而韩国在公司治理立法方面的进展可能成为四季度的积极催化剂。
投资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当前的估值是否已经达到泡沫水平。
高盛通过对比互联网泡沫高峰前12个月的回报构成发现,2000年科技股的表现更多是由高估值推动,而非盈利增长。
Peter Oppenheimer指出,当前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与历史泡沫相似的特征,包括绝对估值的上升、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龙头公司资本密集度的增加以及供应商融资的出现。但存在三个关键差异:
首先,科技板块的上涨至今是由基本面增长推动,而非对未来增长的非理性投机;
其次,回报率最高的龙头公司拥有异常强劲的资产负债表;
最后,AI领域至今由少数现有巨头主导,而大多数泡沫形成于投资者和新进入者大量涌入、竞争激烈的时期。
高盛认为,尽管科技板块的估值正在变得紧张,但还未达到与历史泡沫相一致的水平。高盛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多元化配置。
一些投资者预期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将促使资金从货币市场基金轮动到股市,但高盛预计家庭股票需求将由收入而非资产轮动提供资金。
高盛预测,家庭将成为明年最大的股票需求来源,2026年净购买5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
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集中在10月20日的三季度GDP数据、10月23日的四中全会,以及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期间可能举行的峰会。
近期的讨论主要围绕中美关系、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及宽松预期展开。投资者也在询问成长与价值风格轮动,以及三季度盈利预期。
数据显示,在最近一轮中国股市上涨中,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均有参与。
高盛在过去几周举行了多场策略会议,注意到市场对印度的兴趣上升,核心问题是何时应该再次买入。数据显示,印度的盈利下调周期接近底部。高盛认为盈利周期可能在年底前恢复。
高盛策略团队此前指出,扭转印度市场表现不佳的因素包括:盈利周期逆转、估值降低、有效的政策支持。
投资者需关注企业前瞻性评论,以了解商品及服务税下调对需求趋势的影响,以及8月27日生效的美国关税带来的潜在阻力。
历史数据显示,被纳入富时新兴市场指数的市场通常在公告前上涨,公告后表现不佳(沙特阿拉伯除外),并在生效日前一个季度恢复跑赢。
高盛估计,指数再平衡可能带来约14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但由于基准业绩压力,主动管理型基金大规模流入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对于韩国市场,高盛认为,四季度可能成为积极催化剂的事件包括公司治理立法的通过(强制注销库藏股、降低股息税)。
市场也在讨论2026年可能推出的其他计划。尽管近期市场反弹,韩国相对于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仍保持较大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