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提名史蒂芬·米蘭爲美聯儲理事,市場關注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特朗普提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芬·米蘭出任美聯儲理事,這一舉措旨在爲其在央行安插盟友創造空間,併爲最終確定下一任美聯儲主席人選爭取時間。米蘭將填補原定於明年1月到期的理事職位,而“永久接任者”的遴選仍在進行中。現任主席鮑威爾的任期將於2025年結束,理論上可留任至2028年,但其是否繼續執掌美聯儲仍存變數。

此次提名被視爲特朗普的權宜之計,保留了至明年1月理事職位再次開放時的決策靈活性。當前美聯儲主席候選人需首先獲得理事資格,除米蘭外,現任理事沃勒、前理事沃什及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均在候選名單之列。其中,沃勒因上月支持降息的立場成爲熱門人選。

市場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持續發酵。特朗普一再指責鮑威爾降息太慢,認定2025年利率原地踏步把聯邦政府的債務利息越滾越大,拖累了經濟。總統放話要選一位“願意降息”的新掌門,這讓市場立刻擔心:下任美聯儲主席究竟是守護央行獨立性的衛士,還是聽命於白宮的鴿派?對此,野村證券指出,若主席人選屈從於政治壓力,美元可能面臨拋售壓力。

今年美聯儲按兵不動,一大顧慮正是特朗普向多國加徵的新關稅。鮑威爾等多數票委反覆提醒,物價還沒穩穩回到2%目標,關稅隨時可能把通脹重新點燃。上月議息會上,理事沃勒與鮑曼就投下反對票,理由是勞動力市場走弱跡象越來越明顯,他們主張先降息25個基點。

年內還剩三次會議,而米蘭的加入可能強化美聯儲內部的降息聲音。RSM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拉斯認爲,其將成爲“支持寬鬆貨幣政策的額外投票力量”。不過,由於參議院8月休會,米蘭或無法參與9月中旬的下次政策會議,實際政策影響或延後顯現。

特朗普選擇米蘭的核心考量在於其政策契合度。這位哈佛經濟學博士在關稅問題上與總統立場高度一致,他近期公開表示“無顯著證據顯示關稅推高通脹”,並認爲即便引發價格波動,也僅是“一次性調整”。這種觀點與美聯儲多數官員形成對比——後者警告關稅可能阻礙通脹回落至2%目標。

據瞭解,米蘭即將接替阿德里安娜·庫格勒留下的理事席位,後者本月出人意料地宣佈提前離任。當然,米蘭只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十二位投票成員之一,任何利率調整仍需多數共識:七位理事、紐約聯儲主席外加四位輪值地區行長共同拍板。

彭博經濟評論指出,米蘭幾乎篤定會在利率上傾向鴿派,並可能在下半年主張降息;在美聯儲治理議題上,他又可能展現鷹派鋒芒——這位以創意見長的學者與白宮溝通順暢,潛在影響力不容忽視。

喬治梅森大學梅卡圖斯中心高級研究員戴維·貝克沃斯提醒,米蘭說到底只是其中一票,短期內既掀不起結構性變革,也談不上大幅降息,“區區幾場會議撼動不了美聯儲的獨立根基”。

然而,這項提名本身已向市場亮出底牌:特朗普希望央行推行“促增長、可容通脹”的貨幣政策。RSM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拉斯認爲,即便米蘭無法立即左右利率路徑,投資者也得習慣FOMC內部愈發分裂的聲音——“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很難再有一致而平靜的共識”。

米蘭或許只是特朗普對美聯儲更大手術的第一刀。去年3月,他與現任財政部辦公廳主任丹·卡茨聯名發表一篇論文,描繪了一幅徹底重塑央行的藍圖:把理事任期縮短,並白紙黑字寫明“去留取決於總統意願”;雖然最高法院已暗示這條路走不通,兩人仍堅持把美聯儲的財源從證券投資收益改爲國會年度撥款——這一步若成真,央行運作的獨立性將直接受制於立法博弈。

論文更直截了當地質疑央行獨立的價值,稱“獨立性原本是爲了讓央行超越短期政治,卻也可能滋生不負責任的權力”。彭博經濟的戴維·威爾科克斯回應道,這套方案一旦落地,“市場信心會被擊碎”,因爲大量研究和美國自身歷史都表明,政治凌駕央行往往帶來更高、更持久的通脹。

除此之外,米蘭和卡茨還把旋轉門也納入靶心,主張限制理事離任後進入行政部門任職,理由是“縮短央行與白宮之間的旋轉門,才能減少官員爲短期政治利益操盤貨幣政策的動機”。

市場眼下緊盯的仍是下一任美聯儲主席的人選——Evercore的分析師提醒,提名米蘭只是序章,若特朗普最終把庫格勒留下的正式理事席位再“升級”給更強硬的改革派,沃勒扶正的概率就會顯著下降;投資者因而不得不繼續屏息觀察這場可能決定美聯儲未來方向的權力遊戲。

當前美聯儲正面臨關稅政策與利率路徑的雙重挑戰。11月大選前,特朗普政府或繼續推動關稅措施,而美聯儲年內剩餘三次會議的決策將檢驗其平衡通脹與增長的能力。米蘭的加入雖暫無法改變政策方向,卻爲2025年美聯儲領導層轉型埋下關鍵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