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8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8月份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表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這一階段,強調要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性應用。未來一到兩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關鍵窗口期。

霍福鵬還表示,“人工智能+”行動將推動居民消費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一方面,服務消費新場景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將改善文娛、電商、家政、物業、出行、養老、托育等生活品質,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產品消費新業態不斷湧現。智能終端“萬物智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構建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人工智能還將加快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製造、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推動新產品、新形態不斷湧現,持續釋放新消費潛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鎧麟表示,“人工智能+”工作涉及領域寬、參與主體多、覆蓋範圍廣、影響程度深,做好統籌非常關鍵。做好“四個堅持”,凝聚“五方面合力”。一是堅持協同聯動。我們已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將以《意見》印發爲契機,持續強化溝通協商、信息共享、政策聯動,形成一條心、一股勁,系統推進產業協作、生態融通。二是堅持因地制宜。我們將推動各地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確定發展重點,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實效、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態勢,堅決避免無序競爭、一哄而上。三是堅持分業施策。四是堅持開放共享。

文字實錄如下:

李超: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佈會!我是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鎧麟先生、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先生。我先通報近期我委推動出臺的三項政策舉措,之後再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第一,國家發展改革委報請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意見》聚焦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開展“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動,並圍繞模型、數據、算力、應用、開源、人才、政策法規、安全等8個方面,旨在系統構建人工智能基礎支撐體系,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廣泛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意見》發佈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許多媒體朋友提出希望進一步瞭解相關情況,爲此,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我的兩位同事,共同回答與這個文件相關的問題。  第二,我委會同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於以城市爲單元整體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的通知》,將在“十五五”時期,推動各地方以城市爲單元編制普惠托育服務發展實施方案,在摸清需求底數、預測需求變化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到2030年的普惠托育服務設施總量和分佈,明確建設任務、優化運營機制,並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的支持引導力度,爲養育孩子的家庭提供更多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運行可持續的普惠托育服務,切實減輕家庭育幼負擔。  第三,我委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就《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爲規則(征求意見稿)》公开征求意見。《行爲規則》按照促進發展和監管規範並重、事前引導和事中事後監管相結合的思路,從引導經營者依法自主定價、規範價格標示和價格競爭行爲、構建協同共治機制等方面,爲經營者提供明確的行爲指引,旨在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本次公开征求意見时间为8月23日至9月22日,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見。  我先通報這些。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所代表的媒體,請提問。

央視新聞記者:

人工智能涉及方方面面,《意見》提出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形成工作合力。請問對此有哪些考慮?

張鎧麟:

感謝您的提問!確實如您所講,“人工智能+”工作涉及領域寬、參與主體多、覆蓋範圍廣、影響程度深,做好統籌非常關鍵。前期在《意見》制定時,我們和42個相關部門及相關地方反覆研究,廣泛聽取企業、高校、机构和专家意見,充分吸取了各方智慧。接下來在《意見》實施過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強化與各方聯動,共同努力、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簡要說就是做好“四個堅持”,凝聚“五方面合力”。一是堅持協同聯動。我們已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將以《意見》印發爲契機,持續強化溝通協商、信息共享、政策聯動,形成一條心、一股勁,系統推進產業協作、生態融通。二是堅持因地制宜。我們將推動各地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確定發展重點,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實效、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態勢,堅決避免無序競爭、一哄而上。三是堅持分業施策。我們將與各部門一道,結合各行業特點,聚焦破解痛點難點堵點,針對性挖掘人工智能賦能的深層次需求、高價值場景,充分釋放增量效能。四是堅持開放共享。我們將與社會各界一起,堅持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加強算力、數據等要素開源開放、共建共享和人才、資本等資源有序流通,實現最集約利用,最大化效益。通过这四個堅持,凝聚好五方面合力。一是凝聚政府和市場合力。我們將着力把握好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係,錨定既“管得住”又“放得活”的目標,做好標準制定、數據開放、安全監管等兜底保障,同時,政策、項目、資金等多管齊下,讓企業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展現更大創新活力。二是凝聚部門協同合力。我們將與行業主管部門一道,加快推動各行業專項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出臺,形成落實《意見》的政策合力。同時,在政策制定、資金支持、環境優化、風險監管等方面強化協同,形成產業發展更快的加速度和更強的韌性。三是凝聚部門和地方合力。我們將持續強化國家層面系統佈局和資源支持,指導和幫助地方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形成上下聯動、互促共進的協同配合格局。四是凝聚國企和民企合力。我們將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揮機制靈活、創新力強的特點,跑出更多勇攀高峯的技術創新“黑馬”。同時,鼓勵央國企發揮好“壓艙石”的行業帶動和資源整合示範作用,加大開放應用場景,讓人工智能在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五是凝聚人工智能企業和行業用戶合力。我們將着力推動人工智能企業與行業用戶雙向奔赴、雙向賦能,共同打造行業解決方案,實現人工智能更深層次、更高價值應用。

中國青年報記者:

與“互聯網+”相比,“人工智能+”有哪些新特點?爲什麼選擇在當前時間啓動“人工智能+”行動?

霍福鵬:

感謝您的提問。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人工智能+”與此前大家熟知的“互聯網+”,在表達風格上比較相似。兩者之間既有聯繫,也有區別。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國家啓動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动互聯網技术向生产、生活、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消費變革和民生改善。在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浪潮下,啓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進一步延續、深化和創新。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都是通用性技术,兩者在應用方面都具有模式新、迭代快、對傳統業態改造能力強的特點。“互聯網+”突出的是“連接”,通过网络連接传递信息,實現生產過程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人工智能+”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從“信息連接与扩散”向“知識運用與創造”的躍升,以更具變革性的力量,推動生產要素重組、價值創造方式升級、組織形態演化和社會治理模式轉變,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全面、系統和深刻的變革。無論從技術進步還是從發展要求來看,當前實施“人工智能+”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時機比較成熟。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演進迭代,人工智能已展現出較強的通識能力,已經從只能面向特定場景、完成特定任務,進化爲可“舉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務,技術通用性顯著增強,基本具備向各行業各領域融合應用的條件。因此,在现阶段啓動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既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謝謝!

證券時報記者:

我們看到,7月份投資、消費數據都出現一定波動,下半年,在擴大內需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是否會有新的政策舉措?

李超:

7月份,部分經濟指標有所波動,但應該看到,我國消費擴大、投資結構優化的總體態勢並沒有變。消費方面,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服務市場銷售總體穩定,我們將商品和服務零售合併測算,1—7月增長5%左右,整體保持穩中有升。投資方面,1—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在4%—5%左右,實物工作量並不低;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信息服務業等高端行業投資分別增長33.9%、16%、32.8%,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更應該看到,我國內需增長潛力巨大。我國已成爲全球第一大實物消費國,但人均實物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服務消費發展潛力巨大。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多,居民消費能力和信心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加劇、投資收益下降等風險挑戰。對於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一步做強內循環、優化外循環、搞好雙循環。一是打好提振消費組合拳,激發市場活力。在提升能力方面,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在擴大優質供給方面,平穩有序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做好政策接續,加快首發經濟、數字消費、“人工智能+消費”等領域政策出臺和實施,分類施策促進文旅、賽事、露营等服务消費。在优化消費环境方面,強化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打造放心服务消費品牌,支持各地方打造親子化、适老化消費场景。二是大力挖掘潛在增長點,拓展投資增量。政府投資方面,聚焦重點領域謀劃儲備一批發展所需、地方所能、羣衆所盼的重點項目,特別是對民生領域項目,研究進一步加大中央投資支持力度,減輕地方出資壓力。民间投資方面,抓緊研究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舉措,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對鐵路、核電、油氣管道等領域重大項目設定民間投資參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三是緊盯重點領域、重點任務,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研究制定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行動方案。強化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典型案例通報,持續推進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統一政府行爲尺度,進一步規範地方招商引資行爲。加快推進價格法修訂,出臺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爲規則,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依規查處低於成本傾銷、誇大和虛假宣傳行爲,加快治理部分領域無序競爭、市場失序等問題。

中國日報記者:

《意見》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請問有什麼主要考慮?後續有哪些重點推進方向?

張鎧麟:

感謝您的提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強調要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技術能力建設,爲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中國貢獻。《意見》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將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同分享人工智能時代機遇,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推動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接下來在《意見》實施過程中,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圍繞“5個共同”做工作。一是成果共享。前不久,我委鄭柵潔主任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佈《中國智·惠世界》案例集,集中展示了一批我國“人工智能+”成果在亞、非、歐等國家和地區賦能發展的生動實踐。我們將推動在國內中試成熟、有效有益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在世界更多國家應用,賦能民生改善、產業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全球人民。二是能力共建。我們將積極落實“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聯大決議和《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推動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合作中心,搭建供需對接平臺,高效務實推動項目落地,助力各國平等參與智能化發展進程。三是技術共進。我們將通過舉辦人工智能國際合作論壇、國際賽事活動等方式,爲各國人工智能人才學術和技術交流提供開放、公平、自由的溝通平臺,促進各國互學互鑑、思維碰撞,攜手推動世界人工智能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四是治理共商。人工智能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近年來,我國堅持“以人爲本”“智能向善”的理念,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發起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逐步推動全球形成治理共識。我們將持續加大工作力度,與各國友好、平等協商,推動早日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標準規範。五是生態共築。中國開源發展成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接受。我們將積極踐行開源開放發展路徑,與各國共建開源社區、共享適配性技術方案,推動基礎資源開放共享,降低應用門檻,打造更多技術可及、成效可感、經驗可複製的發展成果,共同構建豐富多樣、健康向善、創新活躍、包容普惠、安全可靠的共榮生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請問以城市爲單元整體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的主要考慮是什麼?具體將如何推動落實?

李超:

大力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是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關鍵舉措,對於減輕家庭育幼負擔、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我國普惠托育服務發展仍面臨資源總量不足、空間分佈不均衡、服務質量不高、支持政策不夠精準等問題,與人民羣衆“幼有所託”的需求之間還有一定差距。爲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更好發揮城市在滿足家庭托育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托育資源更加貼近羣衆所需,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堅持問題導向,統籌當前需求和未來趨勢,注重服務設施“硬投資”與運營機制“軟建設”相結合,研究制定了《關於以城市爲單元整體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的通知》,將引導各地方以城市全域爲範圍、以5年爲週期,全面梳理適齡嬰幼兒數量和分佈情況,科學研判托育服務需求結構和資源佈局,系統規劃建設項目和政策清單,在“十五五”時期有效彌補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的供需缺口和結構性短板。下一步,我委將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根據各地方申報情況,組織各地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抓緊推進落實。同時,我們將用足用好各類資金渠道,對實施方案質量好、地方配套支持舉措有力、托育服務資源規劃合理的地區予以優先支持。相關資金將重點支持三方面公辦托育服務設施建設。一是地級市和人口大縣托育綜合服務中心,既設置一定數量的示範性託位,也集成托育人員實訓、家庭育兒指導、托育服務示範、行業服務監管等功能,發揮區域內的行業樞紐和示範引領作用。二是以城市爲單元組網運行的社區普惠托育服務設施,包括社區托育設施、用人單位辦託點等,增加價格合理、就近就便的普惠託位供給。三是托幼一體機構的改擴建,支持盤活城鄉閒置幼兒園等場地資源發展托育服務,實現0—6歲育幼資源的高效統籌利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意見》提出了“人工智能+”的3個階段性目標,主要有什麼考慮?

霍福鵬: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爲確保“人工智能+”行動穩步有序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對行動目標進行了深入論證。實施“人工智能+”並非一蹴而就,特別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還在快速迭代演進中,各行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特點也不相同,需要充分遵循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業務複雜度以及行業發展基礎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實施、循序漸進。爲此,文件提出了3個階段性目標:第一個階段是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這一階段,強調要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性應用。未來一到兩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關鍵窗口期,要匯聚全社會資源力量,聚焦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領域,形成發展合力,推動“人工智能+”打開局面,取得實效。第二個階段是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這一階段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實現更全面系統的融合應用,人民羣衆廣泛享受到智能軟硬件帶來的服務,讓人工智能成爲各行業各領域發展的通用引擎。第三個階段是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這一目標對“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構建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的新形態,推動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總的看,通過設定3個階段性目標,有利於讓我們在人工智能技術不確定性與發展確定性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以更加科學合理的路徑,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見效。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

七八月間不少地方都發生了洪澇災害,青海、甘肅、內蒙等傳統乾旱地區都出現暴雨天氣。有專家表示,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我國北方地區出現了暖溼趨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此是否有相應的應對舉措?

李超:

正如您提到的,今年入汛以來,北京、甘肅、內蒙古等多地遭遇強降水天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真抓好落實,迅速響應,全力支持有關地方做好應急處置和災後恢復重建。重點開展了3項工作。一是及時調配搶險救災物資。根據災害預警,搶抓時間窗口,緊急向受災地區調運防洪搶險物資;災情發生後,第一時間調運救災物資,支持做好救災救助和受災羣衆緊急轉移安置。二是緊急安排應急恢復資金。今年以來,先後13次緊急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1.4億元,重點支持災區受損道路橋樑、水利堤防、學校醫院等災後應急恢復建設,推動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三是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第一時間啓動應急價格監測,組織加大貨源調運力度,加強市場巡查和價格監督檢查,確保市場供應充足、秩序穩定。四是全力做好煤電油氣運應急保障。協調地方和電網企業預置搶修資源,組織做好汛期電煤等重點能源物資運輸保障,保障受災地區和全國能源供應平穩。針對您在問題中提到的,近年來我國極端強降雨頻發,特別是北方地區極端天氣增多的態勢,我們在做好應急處置的同時,聚焦關鍵環節、加快補齊短板,着力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我主要介紹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氣象預報預警能力,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制定實施《極端災害性天氣短臨預警能力提升實施方案(2025—2026年)》,計劃用2年時間,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8.67億元,提高極端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能力,力爭在重點區域實現不漏測、無漏報。二是補齊防洪排澇能力短板,系統梳理全國防洪排澇能力建設短板弱項,統籌中央預算內投資、增發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各類資金,持續推動全國江河堤防、蓄滯洪區、水庫水閘等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城市老化管網更新改造工程。三是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着眼全國災害特點,按照就近調配、快速出動、有序救援的原則,在黑龍江大慶、甘肅兰州、河北張家口、湖北武漢、四川成都、廣東潮州支持建設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截至目前,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已全面進駐。

新華社中經社記者:

下一步將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重點抓哪幾方面工作?有哪些重大舉措?

張鎧麟:

感謝您的提問!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見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意見》出臺只是謀篇佈局的第一步,後續還需要綜合利用政策、資金、機制創新等多種方式體系化加快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堅持“硬投資”和“軟建設”齊發力,具體就是要抓好3個方面、9項重點工作。第一,抓好配套政策。在《意見》統領下,會同有關方面制定出臺配套文件,不斷強化“全國一盤棋”的政策合力。一是出臺實施方案。圍繞《意見》提出的6大行動若干重點行業領域,分別制定“人工智能+”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各行業目標任務、重點方向和工作舉措。二是制定政策指引。圍繞安全治理、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軟環境”方面制定政策指引,給行業應用以更爲具體、清晰的政策指導,明確方向、劃清底線、激發活力。三是加快標準建設。分層、分行業加快標準制訂,促進行業內、領域間語料數據、模型和智能體協議等的標準化發展和協同連通,以標準建設促進要素協同乘數效應的加快釋放。第二,抓好重大項目。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用好用足“兩重”建設、“兩新”政策、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支持人工智能發展。一是築牢基礎能力根基。不斷優化智算資源佈局,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人工智能券”,推動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二是打造共性技術平臺。在关键行业方向建設应用中试基地,加強行業共性、優勢資源的匯聚,降低技術應用門檻。三是深化關鍵場景應用。面向重大戰略場景,開展聯合攻關,打通卡點堵點,提升人工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促進智能終端普及。創新人工智能終端消費補貼方式,促進更多好用的人工智能技術產品惠及人民羣衆。第三,抓好示範引領。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千行百業滲透,各類特色場景和創新應用不斷湧現,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大創新探索,通過標杆示範帶動人工智能向更廣領域、更深場景滲透。一方面,加強場景示範。引導模型企業、研究機構與行業龍頭企業組建交叉團隊,深挖能夠發揮關鍵作用、解決關鍵問題的高價值場景,推出一批應用典型案例。另一方面,推動模式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事業單位在供需對接、要素整合、考覈激勵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模式,加快優秀經驗複製推廣。

經濟日報記者:

招投標市場秩序是營商環境的重要體現,但是部分亂象受到企業廣泛關注。去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招標投標市場規範健康發展的意見》,請問一年多以來,招投標改革的進展和效果如何?

李超:

招標投標市場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正如您提到的,招投標領域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影響了資源要素有效配置、損害了公共利益。去年以來,針對交易壁壘難以破除、交易程序不夠便利、違法亂象隱性變異、市場秩序不夠規範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認真抓好《關於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招標投標市場規範健康發展的意見》落實,加快推進招投標制度機制改革,主要開展了三方面工作。第一,抓制度建設,招投標規則進一步優化。具體包括“三個新”。實施評標專家管理“新國標”,修訂出臺評標專家管理辦法,加強專家全週期管理。制定中央企業採購“新指引”,印發規範中央企業採購管理的指導意見,推動中央企業以性價比最佳、全生命週期綜合成本最優爲目標實施採購。明確公平競爭“新標尺”,落實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修訂廢止違反公平競爭的政策文件500餘件,着力破除招投標領域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所有制歧視。第二,抓數智賦能,招投標效率和透明度進一步提升。在流程上,推行“陽光交易”,全面實行招投標全流程電子化,今年1—7月,發佈招標計劃公告12萬件,提前公示招標文件4.8萬件。在方式上,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探索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開展智能評標、圍串標識別和招標文件合規檢測,推廣遠程異地評標和“雙盲”評審改革,也就是評標專家“盲抽”、技術標“盲評”。今年1—7月,開展遠程異地評標4.2萬次,同比增長27.3%;實施“雙盲”評審5.3萬次,同比增長32.5%。在交易服務上,搭建移動數字證書(CA)“一張網”,統一全國各地區數字證書標準,企業跨地區投標時不再需要“投一個標換一把鎖”。今年1—7月,開展異地CA互認25.3萬餘次,數字證書使用成本降低約50%。第三,抓行業治理,堅決打擊違法行爲。對於投標人,重拳整治圍串標活動,及時向紀檢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違法犯罪線索,打掉一批職業犯罪團伙。對於評標專家,嚴厲打擊違規評標活動,組織全國評標專家清理,2024年以來,已將3.8萬名違法專家清理出庫,各地專家庫中已查實的違法專家全部“清零”。同時,公開曝光典型案例,發佈串通投標犯罪的代表性案例,曝光各類招投標違法犯罪案件近2000起,形成有力震懾。一年多來,招投標改革穩步推進,經營主體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招投標更加積極。今年1—7月,工程建設領域中標民營企業達36.6萬家,同比增長11.9%;民營企業中標項目數量佔比達76%。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快推進招標投標法修訂,完善招标人主体责任落實、招標代理機構管理等制度機制,推广全国统一的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库共享技術標准,有序拓展招投標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強化監管機制創新,加大突出問題治理力度,推動招投標市場繼續朝着規範健康的方向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

“人工智能+”行動與人民生活:文件提出的重點應用領域,有哪些與老百姓日常工作生活直接相關?預期能帶來哪些改變?

霍福鵬: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人工智能+”不僅是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更關係到人民羣衆的現實關切。當前,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賦能千行百業、造福千家萬戶。文件提出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費提質”等重點行動,其中多項舉措都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更”。第一,工作方式更爲智能。一方面,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特點,改善傳統崗位工作環境,減輕勞動者負擔,降低安全風險。比如,在礦山開採、高空作業等勞動力緊缺或高危領域,人工智能有望成爲工人們可靠的“搭檔”。另一方面,通過開展人工智能培訓,可幫助勞動者掌握新工具、適應新業態,激發就業活力與創新動力。此外,通過就業風險評估,還能研判化解可能出現的結構性失業風險,引導創新資源向創造就業潛力大的領域集中。第二,教育學習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將深度融入教育教學的全要素、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與課後學習,推動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比如,針對學生個體特點開發智能學伴、智能教師應用等情景化、定製化的教育產品,可以加快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又比如,在一些教育資源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或者農村學校,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生同步學習優質課程,促進教育公平。除了學生之外,社會大衆也積極學習人工智能知識與技能,形成全民學習、全民應用的良好氛圍。第三,生活品質更加美好。在社會服務方面,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將大幅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智能陪伴、助殘設備、智慧養老等應用也將改善人民羣衆的生活品質;在文化產業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將創作更多具有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的文化內容,進一步繁榮文化生產、增強文化傳播、促進文化交流。第四,消費結構更趨優化。“人工智能+”行動將推動居民消費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一方面,服務消費新場景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將改善文娛、電商、家政、物業、出行、養老、托育等生活品質,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產品消費新業態不斷湧現。智能終端“萬物智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構建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人工智能還將加快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製造、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推動新產品、新形態不斷湧現,持續釋放新消費潛力。未來,隨着“人工智能+”行動的不斷推進,我們將看到人工智能不僅讓工作更智能、學習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消費更豐富,也讓“智能”成爲每個家庭生活的組成部分,讓科技成果惠及每一個人。謝謝!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的部分地震受災羣衆住進了新家。我們很想了解災區恢復重建進展如何?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組織重建的過程中爲災民提供了哪些保障?

李超:

感謝您對定日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的關心。地震發生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抓緊推進災後恢復重建有關工作。我從三個方面介紹有關情況。第一,集中資源、搶抓工期,力爭讓災民早日安居。定日縣海拔高、入冬早、霜凍期長、有效施工期短,住房重建涉及2.1萬戶11萬餘人,可以說時間緊、任務重。我委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30億元支持災區居民住房重建、9.4億元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恢復重建;在《定日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方案》中,我們以天爲單位明確各項建設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定日地震災區居民住房重建基礎開挖完成率100%,主體結構完成率超過80%。我們要力爭在10月底前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務,讓受災羣衆可以安全溫暖過冬。第二,科學謀劃、嚴控質量,確保災民新居堅實可靠。把工程質量作爲災後恢復重建的第一標準,會同有關部門、技術專家,深入細緻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科學嚴謹做好選址論證,嚴把設計、施工、材料質量關,保障居民住房選址安全、設計安全、建造安全、使用安全。第三,創新推動以工代賑,助力災民生活穩定向好。考慮到受災羣衆就業增收需求迫切,再加上災區高寒缺氧、外地工作人員難以迅速適應,我們在災後重建項目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開展電焊工、機械工、木工、水泥工等工種技能培訓超過5800人次,累計爲2.53萬名本地羣衆提供工作崗位,不少受災羣衆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通過以工代賑的工作崗位,掙到了裝修錢、掌握了新的就業技能。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緊盯項目進度、嚴控工程質量,確保如期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同時,我們將加快推進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力爭到年底前,讓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基本恢復到災前水平。

李超:

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裏,謝謝大家,再會!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