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亞洲匯市經歷了劇烈波動,人民幣匯率的飆升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在岸人民幣一度大幅上漲近600個基點,離岸人民幣也突破了7.2大關,港幣和臺幣接連觸及強方兌換保證。
亞洲貨幣這種波動幅度在匯率市場上極爲罕見,背後主要原因是美元的持續疲軟,而美元疲軟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爲多重宏觀經濟因素。
美元疲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美元的疲軟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宏觀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經濟增長預期遭遇下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 2025 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0.3 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前景的不明朗使得市場對美元的信心大打折扣。貿易衝突的不斷加劇,更是引發了市場的滯脹憂慮,企業和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情緒持續蔓延,進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吸引力。
美聯儲政策也飽受爭議,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質疑,市場對美聯儲未來政策路徑的不確定性增加。本月美聯儲終端利率預期從 5.25% 下降至 4.75%,而美國國債期貨溢價卻單週上升 30 基點,這種矛盾的市場反應凸顯了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謹慎態度。
反觀歐洲,德國財政政策的轉向爲歐洲資本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 年德國新增財政刺激計劃規模達 GDP 的 1.5%,財政政策的寬鬆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形成分化,重塑了全球資金的流動方向,促使資金從美元市場流出,流向其他貨幣和資產類別。
以下是部分關鍵經濟數據和指標:
指標 | 時間 | 數據值 | 變化趨勢 |
美國經濟增長預期 | 2025 年 | 下調 0.3 個百分點 | 下降 |
美聯儲終端利率預期 | 本月 | 4.75% | 從 5.25% 下降 |
美國國債期貨溢價 | 本月 | 單週上升 30 基點 | 上升 |
亞洲貨幣爲何強勢:貿易順差與美元資產迴流
在美元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亞洲貨幣迎來了強勢崛起的契機。亞洲貨幣強勢的背後,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多年來,亞洲國家憑藉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美元資產。
據摩根大通最新研究報告,亞洲國家過去 20 年積累了約 4.2 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佔全球外匯儲備的 65%。如今,這些美元資產開始迴流,進一步加劇了外匯市場的對沖壓力,推動亞洲貨幣匯率不斷攀升。
這些變化意味着,亞洲貨幣的強勢局面可能還將延續,尤其是在美元進一步貶值的情況下。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場貨幣風暴可能預示着全球金融體系的深刻變革。
BIS 數據顯示,2008 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比從 75% 降至 62%,而人民幣資產佔比從 2% 升至 7%,儲備貨幣多元化的趨勢正在加速。
以下是全球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
貨幣 | 2008 年佔比 | 2025 年佔比 | 變化趨勢 |
美元 | 75% | 62% | 下降 |
人民幣 | 2% | 7% | 上升 |
歐元 | 25% | 23% | 穩定 |
美股困境:上漲動能正在枯竭?
與亞洲貨幣的強勢崛起相對的是美國股市的表現。儘管2023年第一季度,標普500指數的整體盈利增長超過了分析師預期,達到了12.8%,但這一增長主要由少數巨頭公司推動,其他企業的盈利增速相對疲軟。
以下是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公司盈利數據:
指標 | 數據值 |
盈利超預期公司佔比(Q1) | 72% |
科技巨頭盈利貢獻佔比(Q1) | 85% |
因此,美股市場需要新的催化劑來支持其進一步上漲。這些催化劑可能來自於:
達成貿易協議:如果美國與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將有助於緩解企業對貿易緊張局勢的擔憂,增強市場信心。
美聯儲降息:如果美聯儲再度傾向降息,將爲股市提供更多流動性,並刺激市場資金流入
本週三,美聯儲將公佈最新的貨幣政策決議。芝商所 FedWatch 工具顯示,市場預期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高達 92%。然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講話將成爲市場的焦點,投資者將密切關注他是否傾向於鷹派或鴿派立場,這將直接影響股市的走勢。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聯儲如何在 “抗擊通脹” 與 “金融穩定” 之間尋求平衡,其政策決策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總結:
美元不再“一枝獨秀”,金融重心在悄然東移
亞洲貨幣的強勢不僅是短期事件,更是結構性力量的體現
投資者需關注政策動向、資本流向和外匯格局的長期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