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高盛的最新研究,全球化的停滯和各國政策的內向化趨勢,預示着全球正步入一個“大宗商品控制週期”。

根據追風交易臺的報道,高盛的分析師Lina Thomas和Daan Struyven等在9月3日的報告中提出,在全球化停滯和地緣政治緊張的當前環境下,傳統的股票和債券組合在面對制度信譽侵蝕和供應衝擊這兩種滯脹風險時顯得較爲脆弱。

“大宗商品控制週期”正在形成。高盛認爲,這個週期由四個步驟驅動:政府首先通過關稅、補貼和戰略儲備來“絕緣”和保護國內供應鏈;然後,在確保自給自足後“擴大”出口;接着,全球價格下跌,高成本生產商退出市場,供應“集中”到少數主導者手中;最後,這些主導者利用市場地位施加“槓桿”,引发新的供應安全担忧。

報告指出,出於安全考慮,各國紛紛保障本土供應鏈,導致主要大宗商品的生產和加工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國家手中,並頻繁被用作地緣政治工具。這不僅增加了價格波動和通脹風險,也突顯了將大宗商品作爲投資組合多元化工具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對能源、關鍵礦產還是黃金的分析,都指向一個結論:大宗商品正在成爲對沖未來風險的核心資產。

高盛的報告指出,在兩種滯脹情景下,傳統的股債投資組合表現不佳,降低了其多元化效果。

第一種是制度信譽侵蝕型滯脹。當市場對央行控制通脹的能力或意願產生懷疑時(如1970年代的美國),通脹失控,股票和債券往往會雙雙下跌。在這種環境下,黃金作爲一種“體系外”的價值儲存手段,表現突出。

第二種是供應衝擊型滯脹。當外部供應中斷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物價上漲時,作爲受衝擊核心的大宗商品,反而成爲少數能提供正實際回報的資產。2022年,俄羅斯削減對歐洲約40%的天然氣供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報告強調,歷史數據顯示,在過去任何一個股票和債券實際回報率同時爲負的12個月週期裏,大宗商品或黃金總有一方能提供正的實際回報。因此,在當前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重燃之際,除了黃金,對廣泛大宗商品的多元化配置同樣至關重要。

高盛認爲,2008年之前,供應鏈的延伸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幫助穩定了物價。但此後,以全球商品貿易佔GDP比重衡量的全球化進程陷入停滯。隨着各國轉向內向,大宗商品正扮演起更具戰略性的角色,並遵循一個“控制週期”。

高盛用大量事實和數據證明,大宗商品供應的集中化和槓桿化正在全球範圍內上演。

在能源領域,報告預計到2030年,美國將供應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LNG,並已開始將能源出口與關稅談判掛鉤,增強了盟友對其供應的依賴。

歷史案例也屢見不鮮:1973年,阿拉伯國家禁運石油,導致油價從每桶3美元暴漲至近12美元。2022年,俄羅斯削減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同時,全球貿易的咽喉要道——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和巴拿馬運河——也加劇了供應鏈的脆弱性。隨着海上通道的護航力量減弱,地緣政治風險對大宗商品流動的影響被進一步放大。

高盛的分析最終迴歸到對投資者的核心建議。在一個日益分裂、供應鏈脆弱的世界裏,大宗商品的價值正在被重估。

報告認爲,大宗商品供應的日益集中和“武器化”,強化了其在投資組合中的多元化效益。當然,並非所有商品都能提供相同的對沖效果,這取決於兩大因素:(1)該商品在通脹籃子中的直接或間接權重;(2)其供應被中斷的可能性。

因此,高盛的結論是,隨着世界正式邁入“大宗商品控制週期”,將廣泛的大宗商品納入投資組合,是抵禦未來通脹和地緣政治衝擊風險的一項具備長遠“戰略價值”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