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到,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制定新一輪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以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爲依託,差異化發展山地戶外、水上、汽車摩托車、航空等戶外運動項目,推動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辦好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推出一批戶外運動精品線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低空運動、航空模型運動、模擬飛行等低空賽事活動,促進低空體育消費。

同時,培育壯大冰雪經濟。持續發佈實施全國冰雪消費惠民措施。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冰雪設備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範圍。深入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鞏固和擴大“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成果。

此外,豐富體育場地供給。出臺國家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持續開展“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推動戶外運動設施、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會足球場地等羣衆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彩票公益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

原文如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辦發〔2025〕3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爲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提振消費的決策部署,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不斷提振體育消費,增強體育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擴大體育產品供給

(一)豐富體育賽事活動。出臺賽事經濟發展專項政策。構建多項目多層次賽事體系,依託運動項目協會等機構開展賽事評級,引導賽事規範發展。提高職業賽事發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支持將有條件的賽事納入奧運會積分賽(資格賽)體系。加強對各地申辦、舉辦國際賽事的統籌和指導。鼓勵舉辦區域性體育賽事活動。支持新興體育項目賽事活動健康規範開展。(體育總局負責)

(二)優化賽事服務管理。推動道路、水域等公共資源進一步向體育賽事活動開放,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鼓勵各地將辦賽服務納入“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推進實施體育賽事相關版權確權及交易服務。優化改進體育賽事安全管理,壓實賽事主辦方安全主體責任,做好賽事活動風險評估,分級分類測算所需安保力量,科學覈定賽場安全容量,提高可售(發)票數量。(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體育總局、國家版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制定新一輪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以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爲依託,差異化發展山地戶外、水上、汽車摩托車、航空等戶外運動項目,推動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辦好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推出一批戶外運動精品線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低空運動、航空模型運動、模擬飛行等低空賽事活動,促進低空體育消費。(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培育壯大冰雪經濟。持續發佈實施全國冰雪消費惠民措施。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冰雪設備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範圍。深入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鞏固和擴大“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成果。(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遊部、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體育用品升級。研究制定推進體育器械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圍繞競技體育需要,加大體育科技研發和轉化力度,發揮重大專項資金、重大科技項目等引導作用,組織產學研用協同攻關,研發一批運動員競技、訓練、測試、康復裝備器材。鼓勵體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體育用品創新研發中心,加強基礎前沿和關鍵技術攻關,開發更多滿足羣衆個性化需求的體育用品。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加大體育用品標準供給力度。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體育用品列爲中國消費名品。推動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國貨“潮牌”、“潮品”。支持開設體育用品首店,舉辦首發、首秀活動。(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激發體育消費需求

(六)拓展體育消費場景。鼓勵依法利用工業廠房、商業用房、倉儲用房等打造體育運動空間。充分挖掘城市各類“金角銀邊”空間,配建羣衆身邊“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引導商業綜合體、景區、商圈、街區等引入體育健身、賽事活動等業態。支持在體育場館、體育公園、運動營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體育消費場景。推動體育消費場景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培育智能化、定製化、體驗式體育消費新模式。鼓勵具備條件的體育場地設施延長開放時間,促進夜間體育消費。搭建更多適老體育活動平臺,打造老年體育賽事消費場景,促進體育產業和老齡產業融合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體育總局、國家數據局、全國老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舉辦體育消費活動。持續打造“跟着賽事去旅行”、“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樂享精彩賽事、尋味中華美食”等品牌活動。圍繞全民健身日、體育宣傳週、春節、“五一”、國慶和寒暑假等時間節點,鼓勵各地舉辦體育消費季、消費月、消費周等促消費活動。鼓勵體育企業與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企業加強聯動,將更多優質資源投向體育消費領域。(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金融監管總局、體育總局、中央廣電總檯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實施消費惠民舉措。開展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探索創新體育消費政策措施。鼓勵工會拓展使用會員會費支持職工開展體育健身活動或觀看賽事。對符合條件的體育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各地可因地制宜推出發放體育消費券、消費滿減、積分兌換獎勵等優惠舉措,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放數字人民幣體育消費紅包。(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體育總局、全國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擴大體育消費羣體。發佈新週期全民健身計劃,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持續開展“中華體育精神頌”系列活動,支持創作和傳播各類體育文化產品,組織實施“跟着微短劇去運動”創作計劃,開展“跟着冠軍去健身”活動,引導更多羣衆參加體育運動。加強學校體育教練員隊伍建設,以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游泳、武術等公益性青少年賽事爲重點,推動青少年掌握體育技能。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加強對老年人蔘加體育運動的指導和幫助。(教育部、廣電總局、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壯大體育經營主體

(十)做大做強體育企業。加快國家關於助企惠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在體育領域落地,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體育產業投資建設,推動體育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健全體育企業培育機制,組織開展體育企業提質升級專項服務行動,擴大規模以上體育企業數量,引導更多體育裝備企業成長爲專精特新企業。鼓勵改造升級公共體育場館,加快綠色、低碳、智能轉型,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體育場館設備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範圍。持續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複合型經營,培育一批專業化體育場館運營主體和服務品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搭建優質對接平臺。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體育板塊和活動作用,深化體育領域交流合作。鼓勵體育企業利用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等展會平臺,積極開拓內銷、外貿渠道。(商務部、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深化體育產業交流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聯合舉辦體育賽事、開展體育產業主題交流活動。深化與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在體育產業領域的互利合作。加快推動“冰雪絲路”、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範區建設。推动中國武术、圍棋等體育產品和服務出口,促進體育服務貿易發展。实施中國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支持具備條件的體育企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集團。(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體育總局、國務院臺辦、中央廣電總檯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培育體育產業增長點

(十三)深化行業融合發展。開展商旅文體健聯動,促進賽、展、節、遊一體謀劃、一體開展,豐富產業業態。推動體醫融合,加快建設社區運動健康中心,開展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支持體育與科技、傳媒、農林、交通、養老等產業複合經營,創新行業融合發展路徑和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推出一批“體育+”融合發展典型案例。(民政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體育总局、中央廣電總檯、全國老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加強交流合作,建設區域體育產業帶,支持若干地區率先將體育產業培育成爲本地區的支柱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有效集聚要素資源,打造一批主導產業明確、產業集約發展、產城融合成效明顯的體育產業集聚區。探索實施區域一體化體育消費惠民措施和便利服務,舉辦區域性體育消費促進活動。(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推動體育數字化發展。探索推進“數據要素×體育”行動,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體育领域应用,提升體育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支持體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創新生產方式、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加快體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落實數據基礎制度,完善體育领域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等具體規則。(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总局、國家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產業要素支撐

(十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加強體育產業相關人才培養,推動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適度擴大體育專業學位招生規模。加強體育產業相關職業標準開發,完善從業人員評價體系。引導和支持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產業相關工作。用好國家智庫和產教融合平臺,爲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專業支撐。(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優化投融資服務,加強信貸管理,豐富信貸產品,積極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上市和再融資、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鼓勵用好用足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步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確保體育產業相關經營主體及時享受政策優惠。(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豐富體育場地供給。出臺國家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持續開展“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推動戶外運動設施、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會足球場地等羣衆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彩票公益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升服務保障水平

(十九)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優化體育消費支付服務,加快拓展數字人民幣體育消費應用場景,利用數字人民幣智能化、數字化服務優勢助力體育產業和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實行體育預付式消費資金託管模式,推廣應用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預付資金管理方案,防範化解預付式消費風險。完善青少年體育培訓制度標準。實施體育賽事門票實名制管理,依法嚴厲查處、打擊倒賣賽事門票等違法犯罪行爲。完善地方體育行政執法工作機制,明確體育市場執法主體和執法事項,保護體育消費者合法權益。引導保險機構開展體育賽事、運動傷害等保險業務。(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體育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做好統計監測工作。修訂完善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加強數據統計分析,拓展數據來源,強化體育、教育、海關、稅務、統計等部門間數據互通共享。(教育部、海關总署、稅務总局、體育總局、國家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本文編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FOREXBNB編輯:劉家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