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去美元化步伐加快和避險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傳統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配置可能面臨重大調整。
10月10日,德意志銀行發佈的最新報告預測,由於機構投資者的興趣日益增長以及美元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比特幣和黃金有望在2030年前成爲全球多家中央銀行儲備資產中的關鍵部分。
報告提到,中央銀行將比特幣納入配置可能標誌着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金融安全基石”的誕生,其重要性可能與20世紀黃金的角色相媲美。
報告分析認爲,美國關稅政策引發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促使投資者尋找對沖通脹的手段,併爲法定貨幣可能減弱的未來做準備。在此背景下,黃金價格已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而比特幣的交易價格也接近本週早些時候創下的歷史新高。
推動這一趨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去美元化”。報告中的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份額已從2000年的60%下降至2025年的41%。這一變化不僅提振了黃金市場,也爲比特幣市場帶來了積極影響,推動黃金和比特幣ETF在6月份分別實現了創紀錄的50億美元和47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黃金作爲傳統避險資產的地位正在得到加強。德意志銀行的研究人員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黃金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需求開始佔據更重要的位置。機構投資者的避險行爲促使各國央行在2010年成爲黃金的淨買家。
如今,隨着貿易不確定性和市場波動性的增加,“黃金又回來了”,德銀資深經濟學家Marion Laboure在報告中提到。一個明顯的跡象是,全球央行儲備中持有的黃金總量已超過36000噸。這一趨勢與“去美元化”浪潮密切相關,美元地位的相對下降爲黃金等替代性儲備資產提供了空間。
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認爲,比特幣正在享受創紀錄的市場表現,並作爲一種潛在的儲備資產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報告將當前決策者圍繞比特幣的討論與20世紀圍繞黃金的討論進行了比較,認爲兩者存在明顯的相似性。
Marion Laboure在報告中表示,比特幣有望成爲一種新的“金融安全基石”。儘管這一觀點“存在高度爭議”,但比特幣作爲一種表現出色的資產,其在未來央行儲備策略中的潛在角色正在引發越來越廣泛的討論。
然而,並非所有市場觀察者都認同這一觀點。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爲穩定幣可能會爲美元帶來新的需求。
摩根大通預計,根據海外投資的規模,穩定幣市場的增長到2027年可能爲美元帶來1.4萬億美元的額外需求。
與此同時,儘管德意志銀行的報告描繪了比特幣和黃金作爲儲備資產的光明前景,但其結論相當謹慎。
Marion Laboure明確指出,“比特幣和黃金都不會完全取代美元”。報告強調,在央行的儲備策略中,數字資產應被視爲對國家貨幣的“補充性”工具,而非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