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協議暫緩關稅,跨太平洋貨運量激增
隨着中美達成暫時緩和的貿易協議,爲期90天的關稅暫停拉開帷幕,跨太平洋貨運正迎來新一輪激增。企業爭分奪秒搶在可能重新上調關稅之前,儘快將商品運往對岸,類似於今年一季度的“搶運潮”正在重新上演。
根據協議,美國政府將自4月2日起對中國產品的平均關稅下調至30%,而中國對美國產品的平均關稅也削減至10%。儘管雙方仍未完全解決貿易爭端,這一暫時性的緩和舉措已刺激了股市暴漲、避險資產回落。週一,美股三大指數上揚,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大漲4.4%。與此同時,黃金等避險資產價格大跌,黃金期貨下挫逾3%。
根據彭博社數據,截至本週一,從中國駛往美國的貨船數量已從4月26日的41艘增加到51艘,呈現回暖跡象。今年3月曾出現貨運激增高峯,但在高關稅互徵背景下隨即回落。
此前,由於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佈實施所謂“對等關稅”,中美之間的關稅壁壘一度飆升至歷史高位,美國對中國的部分商品關稅高達145%;中國對美國產品徵收高達125%的關稅。此舉幾乎接近“貿易禁運”的級別,全球供應鏈面臨巨大壓力。然而,4月底中方宣佈部分美國商品暫緩加稅,美國則對中國智能手機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給予豁免,成爲貨運量回暖的關鍵轉折點。
市場反應與分析
Brandywine環球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Tracy Chen分析道:“企業不確定90天后是否會再次加稅,因此會盡量在窗口期內完成雙重備貨。”
這場搶運潮將令美國西海岸港口,尤其是加州各大港口如洛杉磯、長灘、奧克蘭等地迎來新一波貨運高峯。太平洋商船協會主席Mike Jacob表示:“當我們看到長達一個半月的訂艙和貨運量大幅下降後,積壓的需求往往會如潮水般湧回市場。”
不過,這一反彈是否能快速轉換爲港口吞吐能力,還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貨船與集裝箱的調度和分佈;倉儲空間的可用性;企業在當前關稅環境下的庫存策略。Jacob指出,部分原本用於加州航線的船隻已被調往歐洲、東南亞或拉美,運力迴歸面臨挑戰。
他坦言:“我們知道貨運潮會回來,但我們不知道規模有多大、速度有多快、影響有多廣……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將是一次混亂的衝擊。”
雖然這一關稅暫停令將於8月10日到期,但市場分析人士認爲,眼下的緩和局面可能爲未來達成更持久性的貿易協議創造條件。牛津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Grace Zwemmer在週一客戶報告中指出,“這將有助於在返校季與年底假日銷售高峯前降低供應鏈中斷風險”。她認爲關稅暫緩使得達成長期協議的概率有所提升。
日期 | 貨船數量 |
---|---|
4月26日 | 41艘 |
本週一 | 51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