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美國在羅馬重啓核問題談判,關鍵議題決定未來走向

伊朗與美國代表團即將在羅馬重啓核問題談判,這場持續二十餘年的地緣博弈迎來關鍵節點。儘管雙方均表示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但伊朗堅持保留鈾濃縮權利的立場與美國"零濃縮"要求形成根本性對立,使得談判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伊朗首席談判代表、外長阿巴斯·阿拉格奇在會談前夕通過社交媒體劃出底線:"零核武器=協議可達成,零濃縮鈾=談判無意義。"這直接回應了美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週二提出的條件——美國可接受伊朗擁有民用核能,但必須徹底放棄鈾濃縮活動。

關鍵分歧集中於三大領域:伊朗拒絕將高濃縮鈾庫存全部轉移出境、拒絕就彈道導彈計劃展開談判,同時要求美方提供"不會再次單方面毀約"的制度性保障。作爲交換,伊朗雖表示可接受部分鈾濃縮限制,但堅持必須以解除經濟制裁爲前提。

儘管伊朗官方強調談判爲"間接性質",但美方披露包括5月11日阿曼會談在內的五輪磋商均採用"直間接並行"模式。這種微妙平衡折射出雙方政治考量:伊朗既需通過阿曼等第三方保持外交回旋空間,又難以完全拒絕與美方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的實質性接觸。

自2025年2月重啓對伊"極限施壓"政策以來,特朗普政府已疊加實施多輪制裁,試圖複製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的施壓效果。但此次伊朗反制更爲強硬,鈾濃縮丰度已突破2015年協議限制數倍,引發以色列方面強烈警覺。此前報道披露的以軍空襲預案,更令地區局勢雪上加霜。

談判破裂的代價正持續累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週四與特朗普通話後重申:"必須徹底剝奪伊朗濃縮鈾能力,否則以方將保留自衛權。"伊朗外長阿拉格奇則警告,若以軍襲擊核設施,"美國將承擔法律責任"。這種相互威懾態勢,與談判桌前的外交博弈形成危險對沖。

三位伊朗消息人士透露,宗教領導層尚未制定"B計劃",凸顯其破釜沉舟的談判心態。而對美國而言,既要應對以色列可能的單邊行動,又要防範伊朗核進程質變,留給外交解決的時間窗口正在收窄。特朗普本人已放風稱,若談判失敗可能採取軍事打擊,這引發國際市場對油價飆升和地區衝突的擔憂。

隨着羅馬會談大幕拉開,這場牽動中東地緣格局的博弈進入最後衝刺。能否在鈾濃縮限度、制裁解除節奏、導彈計劃管控等核心議題上找到交集,將決定這場跨越三屆美國政府的核博弈是走向軍事衝突,還是重返協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