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探討創建“美國黨”:政治槓桿與新型政治風險

在特朗普總統慶祝其“大漂亮法案”通過國會之際,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提出了創建“美國黨”的想法,這一提議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馬斯克的策略並非傳統建黨,而是通過精準狙擊少數關鍵席位來影響國家政策。

馬斯克向追隨者清晰地闡述了其戰術核心:“聚焦於僅僅2或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衆議院選區。”他進一步解釋道:“鑑於(國會)微弱的立法優勢,這(少數席位)將足以在有爭議的法律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確保它們符合人民的真正意願。”

從“最後通牒”到“二次民調”:執行力存疑

馬斯克曾發出最後通牒:“如果這個瘋狂的支出法案通過,美國黨將在第二天成立。”但法案通過後,承諾中的“美國黨”並未成立,而是再次發起了一輪民意調查。這一舉動引來了批評者的尖銳質疑。MeidasTouch主編羅恩·菲利普科夫斯基直接向他喊話:“你曾強硬發誓……現在你卻在進行第二次民調。上一次的結果已經顯示出壓倒性的支持,爲什麼還要再做一次?直接做就好了。”

華盛頓的“第三勢力”暗流

儘管馬斯克的計劃執行力存疑,但他並非孤軍奮戰。美媒透露,華盛頓政治圈內,一場關於組建新政黨的討論早已在暗中進行,且參與者不乏“嚴肅的”政治人物。這股潛在的“第三勢力”將主要由反特朗普的共和黨人和中間派民主黨人構成。

美媒引述一位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的話稱:“我們許多人所熟知的共和黨已不復存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我們再也認不出自己了。黨內正在興起一股強大的運動,要求恢復我們成長過程中秉持的價值觀,重新奪回中間地帶。”

這股來自建制派內部的離心力,與馬斯克的呼籲形成了奇特的共振。而真正的看點,或許已從“馬斯克是否會建黨”,轉向“誰會複製這種模式”。未來,擁有巨大資本和輿論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通過精準狙擊少數關鍵席位來撬動國家政策。而這,亦可能催生一種難以預測的新型政治風險,值得所有市場參與者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