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聚焦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在即
2025年8月8日至12日,世界機器人大會(WRC)在北京舉行,吸引了全球機器人產業鏈的廣泛關注。摩根大通現場觀察發現,人形機器人行業正加速升溫,商業化落地的腳步聲越來越近。
今年的大會亮點是人形機器人首次成爲全場焦點,從機器人整機(OEM)到手部模塊、減速器、電機、傳感器、激光雷達(Lidar)等核心零部件企業,全產業鏈玩家集體亮相,吸引了企業客戶、政府官員和普通觀衆的大量關注。
國內外企業佈局人形機器人
國內自動化與機器人企業如埃斯頓(Estun)、禾川科技(HCFA)、深圳越疆(Dobot)、新松(Siasun)、科沃斯(Keenon)等紛紛入局,將人形機器人熱潮視爲不可逆轉的趨勢,正加大戰略投入。而ABB、庫卡(Kuka)等國際品牌雖也參會,但更多聚焦於協作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傳統業務。
明星企業展示
優必選(UBTech)的展臺人氣最旺,其最新發布的Walker S2機器人組成“生產隊”,在模擬生產線中展示分揀作業。這款機器人支持自動充電,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行。現場工作人員透露,實際工廠場景中的分揀速度是演示速度的2倍。
優必選管理層透露,2025年Walker S系列計劃發貨500臺,其中比亞迪已確認採購50臺,訂單交付週期爲2-3個月,9月起將逐步放量。
宇樹科技的現場表演則賺足眼球。其機器人進行了一場“拳擊賽”,在受到外力衝擊時能穩穩保持平衡,出拳、踢腿等動作流暢精準,展現了超強的運動控制能力。
Unitree CEO王興興在演講中提到,人形機器人行業目前的發展階段,類似AI行業爆發前的狀態——技術路線已清晰,距离類似ChatGPT的“突破時刻”可能僅需1-3年。他更樂觀預測,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有望在3-5年內實現,遠快於行業普遍認爲的8-10年。
技術差距顯現
摩根大通走訪了30多個展臺後發現,不同企業的技術成熟度差距明顯。優必選和Unitree已能進行實時演示,機器人可完成行走、抓取靜態物體、重複性工作(如衝咖啡、搬箱子)、姿態轉換等複雜動作,覆蓋工業、零售、安防、醫療、研發等多個場景。但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原型機展示階段。
核心零部件突破
核心零部件是機器人性能的關鍵。綠的諧波(Leader Drive)此次展示了多款適用於工業和人形機器人的諧波減速器,其中全球最小的諧波減速器可用於機器人手指,已實現對外銷售,同時其執行器模塊也引發關注。
手部靈活性是人形機器人的重要能力。除了Robotera,Unitree等整機廠商也展示了自研的靈巧手模塊,爲機器人精細操作(如抓取、裝配)奠定基礎。
中國VS全球:發展路徑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企業的研發重心呈現明顯差異。美國企業多聚焦通用型機器人控制技術,而中國玩家更傾向於特定場景的應用突破,如工業分揀、零售服務等。摩根大通分析認爲,這種差異源於市場需求:國內製造業、服務業對“場景定製化”機器人需求迫切,推動企業快速落地細分領域解決方案。
行業展望
從大會成果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瓶頸正逐步突破。優必選憑藉垂直整合模式(覆蓋運動執行、控制、推理模型全鏈條)和先發優勢,已在商業化上領先一步;Unitree則在運動穩定性上展現硬實力。隨着核心零部件成熟、場景需求釋放,人形機器人或許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