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聚焦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在即
2025年8月8日至12日,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的广泛关注。摩根大通现场观察发现,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加速升温,商业化落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今年的大会亮点是人形机器人首次成为全场焦点,从机器人整机(OEM)到手部模块、减速器、电机、传感器、激光雷达(Lidar)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全产业链玩家集体亮相,吸引了企业客户、政府官员和普通观众的大量关注。
国内外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
国内自动化与机器人企业如埃斯顿(Estun)、禾川科技(HCFA)、深圳越疆(Dobot)、新松(Siasun)、科沃斯(Keenon)等纷纷入局,将人形机器人热潮视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加大战略投入。而ABB、库卡(Kuka)等国际品牌虽也参会,但更多聚焦于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传统业务。
明星企业展示
优必选(UBTech)的展台人气最旺,其最新发布的Walker S2机器人组成“生产队”,在模拟生产线中展示分拣作业。这款机器人支持自动充电,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实际工厂场景中的分拣速度是演示速度的2倍。
优必选管理层透露,2025年Walker S系列计划发货500台,其中比亚迪已确认采购50台,订单交付周期为2-3个月,9月起将逐步放量。
宇树科技的现场表演则赚足眼球。其机器人进行了一场“拳击赛”,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稳稳保持平衡,出拳、踢腿等动作流畅精准,展现了超强的运动控制能力。
Unitree CEO王兴兴在演讲中提到,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AI行业爆发前的状态——技术路线已清晰,距离类似ChatGPT的“突破时刻”可能仅需1-3年。他更乐观预测,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3-5年内实现,远快于行业普遍认为的8-10年。
技术差距显现
摩根大通走访了30多个展台后发现,不同企业的技术成熟度差距明显。优必选和Unitree已能进行实时演示,机器人可完成行走、抓取静态物体、重复性工作(如冲咖啡、搬箱子)、姿态转换等复杂动作,覆盖工业、零售、安防、医疗、研发等多个场景。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原型机展示阶段。
核心零部件突破
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性能的关键。绿的谐波(Leader Drive)此次展示了多款适用于工业和人形机器人的谐波减速器,其中全球最小的谐波减速器可用于机器人手指,已实现对外销售,同时其执行器模块也引发关注。
手部灵活性是人形机器人的重要能力。除了Robotera,Unitree等整机厂商也展示了自研的灵巧手模块,为机器人精细操作(如抓取、装配)奠定基础。
中国VS全球:发展路径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企业的研发重心呈现明显差异。美国企业多聚焦通用型机器人控制技术,而中国玩家更倾向于特定场景的应用突破,如工业分拣、零售服务等。摩根大通分析认为,这种差异源于市场需求:国内制造业、服务业对“场景定制化”机器人需求迫切,推动企业快速落地细分领域解决方案。
行业展望
从大会成果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瓶颈正逐步突破。优必选凭借垂直整合模式(覆盖运动执行、控制、推理模型全链条)和先发优势,已在商业化上领先一步;Unitree则在运动稳定性上展现硬实力。随着核心零部件成熟、场景需求释放,人形机器人或许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