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8月26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現在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成爲電源投資的絕對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佔電源投資比重超過80%,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助力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能源新業態投資也是持續向好,2024年新型儲能、充換電基礎設施、氫能、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重點項目投資完成額接近2000億元,逐步成爲能源投資新的增長點。
萬勁松於上述發佈會上提到,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5年增長了將近30倍,相當於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了“巨型充電寶”。2024年,我國氫能生產消費規模超過360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產能超過全球的一半。同時,人工智能也在深度賦能能源領域,成爲能源技術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發電、電網巡檢作業、油氣新資源發現等領域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展現出了巨大潛力,讓能源產業在AI的加持下,不斷煥發“新活力”。
原文如下:
【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成就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周建設: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我們邀請到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十四五”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成就,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先生,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先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先生。
現在,請王宏志先生作介紹。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局長 王宏志:
各位媒體朋友,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國家能源局,對大家長期以來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十四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能源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和非化石能源佔比等主要指標將如期完成,14億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綠色低碳發展舉世矚目,我國成爲世界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者。下面向大家介紹4方面情況。
第一,“十四五”是能源供應更足、韌性更強的五年。“十四五”前四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已達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預計五年新增用電量將超過歐盟的年度用電量。我們加快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有效滿足了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2024年全國發電量超10萬億千瓦時,佔全球1/3,能源生產總量摺合約50億噸標準煤,佔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應“量足價穩”。這五年,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完善,有力帶動了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爲發展優勢,也爲經濟大省挑大樑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東部地區用能中,有40%來自“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能源大動脈”。我們加強民生用電用油用氣供應,着力打通難點堵點,居民用能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十四五”期間,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每5輛車就有2個充電樁,老百姓充電更省心。我們積極應對極端自然災害,最快速度恢復能源供應,守住了民生用能“生命線”。
第二,“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我們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後突破1億、2億、3億千瓦关口,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發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費“逐綠前行”,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全国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佔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預計將超額完成“十四五”確定的20%目標,煤炭佔比每年減少1個百分點,這“一增一減”大大提升了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我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十四五”期間累計爲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吨,爲全球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三,“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創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新能源等技術裝備領跑全球,新能源專利數佔全球4成以上,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短短几年,新型儲能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白鶴灘水電站、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等多個“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運,油氣開發突破深地“萬米大關”、挺進“千米深海”,這些“大國重器”彰顯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發展進入快車道,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加快推進,能源產業與工業、交通等領域加速融合,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湧現,成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
第四,“十四五”是能源改革持續深化、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的五年。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重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按下“加速鍵”,煤電、新能源全面入市,全部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建成,能源法頒佈實施,能源宏觀調控和行業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場活力加快釋放,電力市場註冊經營主體已達97萬家、是2020年的5倍。出臺促進能源民營經濟發展十條措施,絕大多數的光伏設備製造企業和60%以上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有的核電項目民營企業參股比例達到了20%,可以說,民營企業已經成爲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以來,面對複雜變化的國際國內能源形勢,我們端牢能源飯碗,走出了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之路,爲世界能源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力推動“十五五”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能源支撐。
我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周建設:
謝謝王宏志先生的介紹。現在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總檯央視記者:
我們注意到今年夏季我國電力負荷不斷創新高,但電力基本保持平穩運行,“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請問這80%意味着什麼?如何評估當前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和韌性水平?謝謝。
王宏志:
謝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剛剛過去的“七下八上”,全國經歷了大範圍高溫、暴雨洪澇和颱風等極端自然天氣,同時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對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7月,我國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這1萬億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日本全年的用電量總和,國內國際媒體都十分關注。現在迎峯度夏基本結束,我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可以說,能源保障“頂住了峯、兜住了底”。總體看,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與韌性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具體體現在“三個強”:
首先,自主保障能力強。“十四五”前4年,受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帶動,我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消費量累計增長9.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英國、法國、德國一年用能的總和。“十四五”以來,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強化煤炭兜底保障基礎、深挖國內油氣增儲上產潛力、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多措並舉增強能源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國內能源生產加力提速,實現了消費增量90%以上由國內自主保障。特別是,新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兩個“50%”,也就是新能源發電量增量佔全國新增發電量的近50%,推動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長近50%,我國能源自主供應的“基本盤”更加穩固、“含綠量”不斷提升。
再有,運行調節能力強。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爲完備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和保供穩價機制,能源儲備能力穩步提升,油氣“全國一張網”加快形成,大電網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建成一批省間電力互濟工程和支撐性調節性電源,電力用戶響應能力逐步釋放。近幾年,面對國際地緣衝突頻發、全球能源供需大幅波動的外部環境,我國能源供需和民生用能始終保持平穩有序。
最後,應急支撐能力強。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我們佈局建設國家級電力應急支撐體系,建成川渝藏、南方、華北、華東4個區域電力應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氣應急保障能力,能源電力系統長期保持穩定可靠運行,全國範圍內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特別是面對極端災害衝擊,全國上下一心、有力應對,能源基礎設施快速恢復供應,爲應急搶險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謝謝!
北京青年報記者:
我國能源資源富集區域在中西部地區,但是負荷中心在東部地區,這種情況對於能源資源在全國大範圍優化配置提出了很高要求。我想問,“十四五”時期,我國在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方面邁出了哪些關鍵步伐?未來有何規劃?謝謝。
王宏志:
這個問題請創軍司長回答。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 李創軍:
感謝記者朋友對中國電力市場建設的關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走過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電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變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這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能源領域的關鍵落子和生動實踐。“十四五”以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實質性跨越和突破性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快構建。我們像搭積木一樣,逐步有序建立起一個品類多元、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從空間上來看,有省內交易、也有省間交易;從時間上來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內、實時交易;從交易品種來看,除了基本的電能量,還有調峯、調頻、備用這些輔助服務品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實現了跨電網經營區的常態化交易,真正讓“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
二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規則基本完備。我們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構建了“1+6”基礎規則體系,就是以《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爲基礎,以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三大交易規則爲主幹,市場註冊、計量結算、信息披露作支撐。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爲電力市場的四梁八柱或者“地基”和“框架”。這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各地市場規則碎片化、差異化的問題,打破了地方保護和省間壁壘,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電力市場的“度量衡”,保障了市場公開透明和公平競爭。如今,售電公司在全國各地開展業務,可以“一地註冊、全國共享”,節省了大量的經營成本。
三是電力市場規模實現“量質齊升”。這裏向大家介紹一組數據:“十四五”以來,我國市場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增長到23.8萬億千瓦時,翻了一倍還多。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從2020年的40%,提升到連續四年穩定在60%以上,大致相當於我們用的每3度電裏面就有2度是直接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形成的。市場經營主體也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在發電側,從煤电、新能源發電,到氣電、核電、水電,都積極入市;在用戶側,全部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獨立儲能等新主體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多元主體有序參與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用好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用更優配置、更高水平的電力供應,促進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將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排頭兵,助力我國經濟行穩致遠。謝謝!
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記者:
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特別是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是否會帶來更高用電需求?這是否會影響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轉型?將採取哪些政策措施來控制能源消耗?
王宏志: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請忠明司長回答。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 杜忠明:
謝謝您的提問!感謝外國朋友對中國能源轉型的關注。如您所說,“十四五”以來,以電動汽車等“新三樣”爲代表的先進製造業,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爲代表的數字產業帶動了我國用電需求的快速增長。我這裏有一組數據,2024年,我國新能源整車製造用電量同比增長34.3%,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20.5%,今年1—7月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超40%。這些數字都說明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有效提升了電能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促進了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也帶動了能源生產結構的綠色轉型。
從能源生產結構看,我國持續加大非化石能源供應,積極發展多能互補,加速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十四五”以來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以上。風電光伏充分發揮轉型“主力軍”作用,今年上半年,風光發電量的增量超過了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也就是說,全社會用電量新增部分都是通過“風吹、日曬”獲得的。
從能源消費結構看,“十四五”以來,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升4個百分點左右。爲滿足新能源汽車走進千家萬戶帶來的用電需求,我們大力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截至7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達1669.6萬個,是“十三五”末的10倍,規模世界領先。同時,我們積極鼓勵“開綠車、用綠電”,通過綠證綠電交易等方式,爲新能源車主提供綠電服務,組織相關省份開展車網互動應用試點,電動車化身“移動充電寶”,支持用電“削峯填谷”。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綠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費方式已經深入人心。
關於您提到的人工智能等新業態的用電問題,有人說“算力的背後是電力”,的確,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可靠、綠色的電力保障。我們有序推動綠電和算力深度融合,根據算力基礎設施佈局,統籌新能源集成式發展、綠證綠電交易和綠電直連等方式,讓數據中心更多使用綠色電力。
下一步,我們將以“十五五”新型電力系統規劃爲引領,堅持電力適度超前的原則,積極引導合理能源消費和綠色能源消費,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衆美好生活的用電需要,努力實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謝謝!
上游新聞記者:
能源發展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十四五”期間,在推進能源惠民工程,比如農村能源轉型升級、城鎮基礎設施體系完善方面有哪些標誌性成果,如何讓能源發展紅利更廣泛地惠及民生?謝謝。
王宏志:
謝謝你的提問。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十四五”以來,我們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強化民生用能保障,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用能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從夯實民生用能之基來看,我們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來,我們深化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50億元,帶動農網完成投資超過8000億元。進一步提升油氣管網互聯互通水平和管道運輸效率,爲民生用氣築牢堅實保障。積極推進分佈式新能源惠民開發利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戶用光伏裝機約1.8億千瓦,每年可以爲農民增收約140億元。加大邊遠地區大電網延伸力度,持續完善海島等離網供電,努力打通民生用能“最後一公里”。
二是從滿足民生用能之需來看,我們着力強化日常能源保障。我們全力應對能源供需形勢和市場波動挑戰,加強民生用電、用氣、用油供應,滿足了人民羣衆的用能需求。終端用能的電能替代進程不斷推進,家用電器、電動交通工具等普及率越來越高,剛纔忠明司長介紹了充電基礎設施的相關情況,已經覆蓋98%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人民羣衆用能的便捷性持續提升。
三是從回應民生用能之盼來看,我們持續解決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五年來,我們認真辦理12398能源監管熱線接訴等事項,解決了一大批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持續優化用電營商環境,顯著降低辦電成本,我們統計了一下,五年來累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过3000億元。加強配電網建設,深入開展頻繁停電問題治理,累計整治問題線路、臺區超4萬條,推動全國城鄉電網供電可靠率持續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民生所盼、羣衆所需,持續提升能源的可及性和民生用能服務質量水平,使能源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謝謝!
中國能源傳媒集團中國電力報記者:
請問如何看待中國能源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以及民營經濟的帶動力?有哪些具體數據可以分享?謝謝。
王宏志: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請勁松副局長回答。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 萬勁松:
你的問題非常好,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投資增長勢頭強勁,“能源蛋糕”越做越大,市場主體更加多元,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概括來說,“十四五”期間能源投資呈現出“增速快、結構優、活力強”三個特點。
首先是增速快,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大。能源產業規模大、鏈條長、帶動效應強,我國已經建成全球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能源體系。“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工業投資呈現階梯式增長,年度投資額接連突破4萬億、5萬億、6萬億大关,累計投資額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近10%。能源投資增速持續加快,“十四五”以來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6%,特別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速超過20%,這個增速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名列前茅,成爲穩增長的強力引擎。
其次是結構優,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作用大。現在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成爲電源投資的絕對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佔電源投資比重超過80%,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助力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能源新業態投資也是持續向好,2024年新型儲能、充換電基礎設施、氫能、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重點項目投資完成額接近2000億元,逐步成爲能源投資新的增長點。
第三是活力強,對民營經濟做大做強的帶動作用大。近年來,我們持續降低投資門檻、提升服務水平,引導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能源重點項目民營企業年均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我國民營企業深度參與能源領域國家科技項目,前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發中有半數項目引入了民營企業參與。民營經濟爲新能源產業培育壯大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電力設施建設領域民營企業佔比超過85%、年均增長超過15%,規模以上的充電運營服務商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80%,今年上半年我們有10家民營企業參股了5個核電項目,持股比例都達到10%以上,最高的達到20%。謝謝。
總檯央廣網記者:
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一大批“小而美”“實而惠”的能源合作項目在全球落地生根。請問“十四五”期間,中國在綠色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將怎樣繼續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謝謝。
王宏志: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領域。“十四五”以來,能源合作已經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轉型共贏的新階段。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介紹一下。
一是凝聚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產業共識。這幾年我們持續擦亮“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金色名片,與“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係國家,共同制定更有雄心的綠色能源發展目標,加強能源發展規劃和政策的交流協作,提升綠色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切實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圍繞綠色轉型、創新合作這些主題,我们與哈萨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科威特、阿聯酋、丹麥、芬蘭、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簽署了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協議,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在今年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能源部長會上,中外企業共簽約了25個能源項目,簽約金額約400億元,这些充分展现了绿色能源合作蕴含的巨大潜力與广阔空间。
二是深化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合作。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我們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強氫能、儲能、核電、智慧能源等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合作,積極推動中國新能源發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能源技術裝備和標準“走出去”。近十年來,中國助力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這爲全球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提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解決方案。中國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綠色能源項目合作,爲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提供可落地的中國方案,成就“一帶一路”能源務實合作新範式。我們在東盟、中亞、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區,穩步推動清潔能源、能源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電力互聯互通等各領域的合作,一大批惠民生的綠色能源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比如,在中東,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在沙漠中建起了“能源綠洲”;在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中國企業投資建設的“光伏+直飲水”智慧能源項目,爲民生改善和新能源開發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像這樣的高質量綠色能源合作還有很多。
下一步,我們將以能源安全新戰略爲指引,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變革,聚焦能源安全、能源轉型、能源可及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議題提出中國倡議,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推動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
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能源產業變革、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近年來,儲能、氫能、“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業態紛紛湧現。我們想了解一下,“十四五”期間,我國構建能源科技創新體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謝謝。
王宏志: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們,這個問題請勁松副局長回答。
萬勁松: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都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看了這些既激動人心又充滿自豪。應該說,“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行業科技創新跑出了“加速度”,取得了“新突破”,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我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持續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有力推進核心技術裝備“補短板、鍛長板”。我們在覈電、新能源、電網等重點領域已經實現了國際領跑,爲保障能源安全、促進能源轉型、建設能源強國發揮了引領支撐作用。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科技創新的成就。
第一,能源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我們以重大科技項目爲牽引、重大能源工程爲依託,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攻關,我們在新能源發電、百萬千瓦級水電、先進核電、重型燃氣輪機、智能電網、深地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特厚煤層智能綜合開採等領域都取得了新突破。剛纔宏志局長提到了幾項重大工程,像白鶴灘水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還有深海一號的大氣田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產,爲保障能源安全、支撐能源轉型注入了創新驅動力。
第二,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我們積極探索“揭榜掛帥”“賽馬爭先”等方式,加快“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動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持續完善容錯免責等配套機制,讓實驗室裏的“樣機”真正轉化爲市場化“產品”,已經認證四批次一共是236項首臺套項目,其中有些不僅是中國首臺套,也是世界首臺套。我們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建成了完備的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集成製造體系,中国优质的新能源產品惠及全球,爲世界能源轉型作出了中國貢獻。
第三,能源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十四五”期間,我們統籌謀劃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創新生態和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5年增長了將近30倍,相當於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了“巨型充電寶”。2024年,我國氫能生產消費規模超過360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產能超過全球的一半。同時,人工智能也在深度賦能能源領域,成爲能源技術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發電、電網巡檢作業、油氣新資源發現等領域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展現出了巨大潛力,讓能源產業在AI的加持下,不斷煥發“新活力”。謝謝。
大象新聞記者:
“十四五”期間中國的新能源發展非常迅猛,您認爲這五年新能源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謝謝。
王宏志:
這個問題請創軍司長回答。
李創軍:
感謝記者朋友對新能源發展的關注。誠如您所言,“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能源發展迅速,實現了高質量躍升發展。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爲四個更:更快、更高、更優、更大。
“更快”是發展速度更快。“十四五”以來,我國風光發電年度新增裝機進入了“億千瓦級”規模,連續跨越了11個億級臺階,合計裝機由2020年的5.3億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億千瓦,年均增速28%,佔到“十四五”以來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更高”是電量佔比更高。“十四五”以來,我國風光發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的佔比由2020年的9.7%提高到2024年的18.6%,佔比年均提高超過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風光發電量1.15萬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接近1/4,比同期全國第三產業用電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都多,風光新增發電量超過了全社會用電量增量,新能源發電在電力供應中的貢獻越來越大。
“更優”是空间布局更優。“沙戈荒”成爲“十四五”新能源建設的新陣地,新增裝機超過1.3億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變爲了“能源綠洲”。海上风电成爲新引擎,新增裝機超過3500萬千瓦,爲沿海省份發展注入了綠色動力。分布式光伏成爲新势力,新增裝機超過4億千瓦,其中戶用光伏新增1.6億千瓦,全國有700多萬個家庭當上了光伏“房東”。
“更大”是全球貢獻更大。我國風電裝機規模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光伏裝機連續10年穩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國的風光合計裝機規模佔全球風光總裝機的47%,風光新增裝機更是佔到全球的63%,領先優勢進一步鞏固,這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新能源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爲新能源快速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黨中央明確“雙碳”目標,社會各界對大力發展新能源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其次是接續完善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激發了新能源發展活力。我們優化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製度、健全完善綠證制度體系、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新能源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持續完善。第三是持續快速的技術進步爲新能源“加速跑”增添了強大動力。在技術進步帶動下,我國陸上風電平均投資建設成本和陸上光伏平均投資建設成本都持續下降,陸上風電降至每千瓦4000元左右,陸上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左右,新能源度電成本在“十四五”初期平價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請問國家能源局爲達成“雙碳”目標採取了哪些措施?“十五五”還有什麼考慮?謝謝。
王宏志: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碳達峯、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十四五”以來,我們紮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可以簡要概括爲“兩優化、一升級”。
首先是能源供應結構優化。我們加大非化石能源電力的供應,推動非化石能源成爲新增電力供應的主體。過去4年,我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4%爲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截至今年7月,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了22.3億千瓦,佔總發電裝機的60.8%。過去4年,我國新增發電量的近六成來自非化石能源,2024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2020年的1.5倍。我們以供應結構的優化帶動消費結構加快調整,“十四五”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是20%,去年已經達到了19.8%,今年預計可以超額完成這一目標。
再看終端用能結構優化。我們深入推動工業、建築、交通這些重點領域用能的清潔化、低碳化,持續提升終端電氣化水平。目前我國終端用能中,電能比重已經達到30%左右,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現在購綠色電力、開新能源車、用清潔取暖已經成爲大家的共識,人民羣衆綠色清潔低碳的用能方式日益普及。“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滲透率不斷提升,也加速推動了成品油消費量達峯。
最後看傳統能源轉型升級。“十四五”我們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煤電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經有95%的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我們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智能化產能佔比超過55%。積極推廣煤炭綠色開採,2024年煤矸石綜合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3.1個百分點。同時,積極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深度融合,積極推進二氧化碳驅油等低碳技術發展,2024年實現了二氧化碳注入量300萬噸,這有效促進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落地。
下一步,我們將錨定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動能源消費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滿足,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更好發揮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對完成“雙碳”目標任務的支撐作用。謝謝。
極目新聞記者:
新能源在大規模發展的同時,消納等問題日益突出,請問怎樣解決這一矛盾問題?對“十五五”新能源發展有什麼考慮?謝謝。
王宏志:
這個問題也是社會、行業關注的問題,請忠明司長回答。
杜忠明:
謝謝您的提問。剛纔創軍司長介紹了,近年來,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首位。隨着新能源規模的迅速擴大,正如您所關注到的,一些地區新能源消納利用確實也面臨壓力,我們認爲這是新能源“成長的煩惱”,就好比孩子長身體,長得快是好事,但有時候也會遇到“衣服不合身”的問題。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面對風電光伏發電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特點,我們將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全面提升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適配能力。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風光要穩。針對新能源出力不穩定的特點,加快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通過提升風光電發電預測精度,讓電站和電網儘可能做到“心中有數”。通過風光水火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模式和聯合調控運行,提升風電、光伏發電的自主調節和主動支撐能力。
二是系統要強。在分類引導、合理佈局集中式與分佈式等各類新能源開發基礎上,協同加強主網、配網、微電網建設,提升電網綜合承載力,滿足大規模新能源接網要求。積極推進跨省區輸電通道和省間靈活互濟工程建設,強化主網架結構,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電網建設。同時,通過新一代煤電改造升級、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大力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
三是市場要大。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完善與新能源發電特性相適應的電力市場機制,支撐高比例新能源參與市場,擴大新能源市場化交易規模。優化省間電力交易,增強區域資源互濟共享能力,促進新能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
四是用電要靈活。充分發揮用電側靈活調節作用,穩步擴大虛擬電廠的聚合規模,拓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更好地促進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納。
五是政策要給力。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機制改革,在促進新能源外送消納的同時,通過發展綠電直連等新能源就近消納新業態,拓展新能源消納場景,提高新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持續提升電力消納新能源水平的同時,我們也將積極拓展新能源非電利用途徑,推動風光電制綠氫實現規模化應用,並向綠氫冶金、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等方向延伸,開拓新的消納空間。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國家能源局在加快構建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體制機制方面有哪些創新型舉措和突破性成就?謝謝。
王宏志: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請勁松副局長回答。
萬勁松:
“十四五”以來,我國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不斷激發能源市場的動力和活力,爲能源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能源體制改革進入快車道,實現了“三個加快”。
第一,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完善。發電側,煤電、新能源全面進入市場。用戶側,除了居民和農業用電外,定價也完全市場化,電力成爲完全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絕大多數電量價格由市場形成。
第二,能源市場體系加快建設。我們已經基本建成了多層次、多品類、多功能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中長期和輔助服務市場交易實現全覆蓋,現貨市場正在全國範圍內加快鋪開,目前山西、廣東、山東、甘肅、蒙西、湖北、浙江7個地區電力現貨市場還有省間電力現貨市場已經建成運行,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實現了連續運行,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超市”。跨電網經營區交易機制初步建立,電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更加順暢的自由流動。
第三,能源產業的生態加快創新。我們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政策供給,先後出臺加快發展新型經營主體、虛擬電廠、綠電直連和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強創新探索,拓展應用場景,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和靈活響應能力,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的韌性和安全水平。能源領域新主體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虛擬電廠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聚合利用閒置的可調節資源,總規模已經超過3500萬千瓦,相當於一個半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總規模約9500萬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長約30倍,佔全球總裝機比重超過40%。大家也關注到,今年上半年我們出臺了綠電直連的政策,這些政策如春風吹來,讓智能微電網、源網荷儲一體化等產消融合新模式展現出盎然生機,能夠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綠色用能需求。謝謝。
周建設: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發佈會就到這裏,謝謝各位發佈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再見。
王宏志:
謝謝大家,也希望各位媒體朋友繼續關心支持能源工作。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徐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