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研報:美國經濟面臨“類滯脹”風險,金融市場波動需警惕
中金公司發佈研報指出,美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類滯脹”。關稅與移民政策的雙重影響下,短期內需求與供給均受抑制,中期可能形成結構性通脹。消費信心下降、企業投資意願降低以及債市信號的背離,均顯現出“類滯脹”的特徵。儘管美聯儲降息可能帶來短暫緩衝,但難以改變結構性因素,甚至可能強化通脹粘性。
關稅與移民政策的交替影響
美國正步入“高關稅、高利率”的“雙高”時代。最新數據顯示,這一政策組合仍在延續。8月以來,美國未達成新的關稅削減協議,反而提高了對印度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至50%。政府關稅收入繼續增加,預計今年關稅帶來的財政收入將超過3000億美元,未來可能進一步增加。
圖表1:美國有效關稅稅率 | 仍高達20% |
---|---|
圖表2:關稅帶來的財政收入 | 大幅增加 |
政府關稅收入增加意味着私人部門將承擔更高成本,對總需求具有收縮效應,對通脹的影響則取決於成本向消費者轉嫁的程度。
除關稅外,美國經濟還面臨收緊的移民政策挑戰。過去數年,美國勞動力供給和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移民。然而,隨着移民政策收緊,移民流入已出現明顯下降,削弱勞動力增長,對經濟擴張形成壓力。
圖表3:移民流入 | 已出現明顯下降 |
---|---|
圖表4:外國出生的勞動力人口 | 出現明顯下滑 |
移民放緩將削弱勞動力增長,對經濟擴張形成壓力,同時削弱需求,影響消費增長和房地產市場。
調查數據顯示“類滯脹”
近期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多項數據已呈現出“類滯脹”的特徵。消費者信心與通脹預期背離,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上升,但整體信心下降。製造業成本與投資意願分化,企業面對的原材料成本壓力加大,而企業資本開支意願雖有所回暖,但整體仍處於低位。債券市場的信號也顯示,投資者在預期未來實際回報下降的同時,也在要求更高的通脹補償。
圖表5:消費者通脹預期 | 上升,但整體信心下降 |
---|---|
圖表6:諮商會消費者調查 | 呈現類似走勢 |
圖表7:製造業調查 | 支付價格上升,投資意願下降 |
圖表8:美債隱含通脹預期 | 上升,實際利率下滑 |
最新的褐皮書也指出成本端價格壓力上升而經濟趨緩,美國經濟整體基本持平,僅少數地區出現溫和增長,但價格壓力升溫,消費者支出因關稅與經濟不確定性等實際收入壓力普遍趨弱。
聯儲降息未必一帆風順
在短期就業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美聯儲或傾向於率先降息。然而,隨着通脹粘性逐步顯現,風險平衡可能發生改變,美聯儲的政策焦點也可能不得不重新回到通脹控制上。這意味着美聯儲降息的幅度未必很大,過程也可能比市場預期的更爲曲折。
歷史經驗表明,“滯脹”的形成往往並非單純的週期性現象,而是政策、結構與市場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今,美國同樣面臨政策與結構性挑戰,這些因素或將制約供給,使供給衝擊出現得更加頻繁。因此,儘管判斷美國重現“大滯脹”的可能性不大,但“类滯脹”的風險依然不容忽視。需要警惕美國經濟的潛在風險溢出,以及金融市場可能因此面臨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