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研报:美国经济面临“类滞胀”风险,金融市场波动需警惕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指出,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类滞胀”。关税与移民政策的双重影响下,短期内需求与供给均受抑制,中期可能形成结构性通胀。消费信心下降、企业投资意愿降低以及债市信号的背离,均显现出“类滞胀”的特征。尽管美联储降息可能带来短暂缓冲,但难以改变结构性因素,甚至可能强化通胀粘性。

关税与移民政策的交替影响

美国正步入“高关税、高利率”的“双高”时代。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政策组合仍在延续。8月以来,美国未达成新的关税削减协议,反而提高了对印度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至50%。政府关税收入继续增加,预计今年关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将超过3000亿美元,未来可能进一步增加。

图表1:美国有效关税税率 仍高达20%
图表2:关税带来的财政收入 大幅增加

政府关税收入增加意味着私人部门将承担更高成本,对总需求具有收缩效应,对通胀的影响则取决于成本向消费者转嫁的程度。

除关税外,美国经济还面临收紧的移民政策挑战。过去数年,美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移民。然而,随着移民政策收紧,移民流入已出现明显下降,削弱劳动力增长,对经济扩张形成压力。

图表3:移民流入 已出现明显下降
图表4:外国出生的劳动力人口 出现明显下滑

移民放缓将削弱劳动力增长,对经济扩张形成压力,同时削弱需求,影响消费增长和房地产市场。

调查数据显示“类滞胀”

近期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多项数据已呈现出“类滞胀”的特征。消费者信心与通胀预期背离,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上升,但整体信心下降。制造业成本与投资意愿分化,企业面对的原材料成本压力加大,而企业资本开支意愿虽有所回暖,但整体仍处于低位。债券市场的信号也显示,投资者在预期未来实际回报下降的同时,也在要求更高的通胀补偿。

图表5:消费者通胀预期 上升,但整体信心下降
图表6:咨商会消费者调查 呈现类似走势
图表7:制造业调查 支付价格上升,投资意愿下降
图表8:美债隐含通胀预期 上升,实际利率下滑

最新的褐皮书也指出成本端价格压力上升而经济趋缓,美国经济整体基本持平,仅少数地区出现温和增长,但价格压力升温,消费者支出因关税与经济不确定性等实际收入压力普遍趋弱。

联储降息未必一帆风顺

在短期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美联储或倾向于率先降息。然而,随着通胀粘性逐步显现,风险平衡可能发生改变,美联储的政策焦点也可能不得不重新回到通胀控制上。这意味着美联储降息的幅度未必很大,过程也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为曲折。

历史经验表明,“滞胀”的形成往往并非单纯的周期性现象,而是政策、结构与市场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美国同样面临政策与结构性挑战,这些因素或将制约供给,使供给冲击出现得更加频繁。因此,尽管判断美国重现“大滞胀”的可能性不大,但“类滞胀”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需要警惕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溢出,以及金融市场可能因此面临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