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攀升至自去年11月以來的最高點,單日漲幅接近600點。
亞洲匯市過去兩天劇烈波動,離岸人民幣一度漲破7.20.港幣連續觸及強方兌換保證,臺幣更是“歷史級別”的暴漲,兩天累計上漲超過9%。而大漲背後最直接的導火索是美國關稅談判的積極信號。
後續人民幣的升值的空間有多大?
民生宏觀邵翔觀點:美國加徵關稅時人民幣貶值有限,談判緩和帶來的升值預期也應保持克制,人民幣更傾向於在7.10至7.20之間波動。
•央行心理價位:當前匯率尚未觸及關鍵點位(如7.1和7.0),央行干預市場意圖不明顯。
•人民幣相對其他貨幣變化:以歐元爲例,若人民幣相對歐元漲回4月10日前水平,在歐元和美元穩定時,對應美元兌人民幣大致爲7.07.
其他專家觀點:
•華金證券:人民幣匯率面臨的中期不確定性仍不容忽視,保持匯率基本穩定是央行首要任務。
•東吳證券:結匯盤或逐步釋放,需關注美元指數和外部環境變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周茂華: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健,人民幣匯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雙向波動。
亞洲匯市劇烈波動透露什麼信號?
中長期,亞洲貨幣的集體“異動”可能反映了匯率範式的變化信號,這也意味着美元的壓力將會是結構性的。港幣、臺幣和人民幣正好代表三種不同匯率模式,民生宏觀表示:
•港幣模式(錨定美元):美元體系動搖,維持“強方保證”或導致持有過多美元風險,港幣與美元體系深度綁定的必要性可能下降。
•臺幣模式(匯率低估+民間金融循環):美元體系削弱和外部環境變化,可能迫使臺幣尋找多元化投資和分散風險策略。
•人民幣模式(限制波動+限制金融機構參與):通過中間價引導、離岸市場干預等手段降低人民幣波動率,管制下存在離岸和在岸的區別,假期前後波動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