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0:30公佈的美國第二季度GDP數據,或許會在賬面上顯示強勁反彈,但这份數據很可能具有相当大的误导性。

由貿易逆差收窄驅動的增長,掩蓋了消費支出溫和及商業投資停滯等核心領域的疲軟跡象,這讓一份看似強勁的報告,實則預示着美國經濟的潛在動能正在放緩。

媒體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第二季度GDP將實現2.4%的年化增長,徹底扭轉第一季度0.5%的萎縮局面。瑞銀在最新發布的財報中,將美國第二季度GDP增長預測大幅上調至2.6%,

儘管GDP讀數或許樂觀,經濟學家們卻普遍警告,應將焦點放在“對國內私人購買者的最終銷售額”這一關鍵指標上。該指標被視爲衡量美國本土真實經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而其增速預計將從第一季度1.9%的水平放緩。

貿易數據扭曲,美國二季度GDP或現反彈

貿易和庫存這兩個最具波動性的GDP組成部分,正連續第二個季度主導着經濟數據的走向。

瑞銀現預測第二季度實際GDP年化增長率爲2.6%,遠高於第一季度-0.5%的萎縮。然而,這一增長幾乎完全由淨出口的巨大貢獻所驅動,預計將爲GDP增長貢獻高達4.1個百分點。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進口額的急劇下降。繼第一季度淨出口拖累經濟4.6個百分點之後,第二季度進口的大幅回落(預計年化降幅超25%)造成了數據的劇烈反轉。若剔除這一影響,美國國內需求和實際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步伐,已從過去兩年的2.5%-3%顯著放緩至今年的約1.1%(上半年年化)。

聚焦今夜美國GDP:整體增長預計反彈,但消費、就業難言樂觀? - 圖片1

桑坦德美國資本市場(Santander U.S. Capital Markets)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Stephen Stanley指出:

“總體GDP數據將連續第二個季度無法提供對基本面的準確看法。”

他表示,特朗普政府不可預測的關稅戰略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已廣泛波及經濟,其“主要影響是在企業界製造了謹慎情緒”。

儘管美國宣佈已達成多項貿易協議,但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的有效關稅率仍處於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之一,且約60%的進口商品仍未被任何協議覆蓋。綜合來看,經濟學家估計,2025年上半年美國經濟的實際增速低於1.5%,並預計下半年表現平平,全年增長或僅爲1.5%甚至更低,遠遜於2024年2.8%的增速。

內需引擎顯露疲態

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的真正基石——國內需求,正顯示出令人擔憂的跡象。佔美國經濟三分之二以上的消費支出,在第一季度幾乎停滯後,預計第二季度僅實現溫和回升。與此同時,企業在設備方面的投資支出預計將表現平淡,甚至可能出現下滑。

瑞銀表示,消費者信心依然脆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7月份微升2.0點至97.2,但仍顯著低於2024年104.5的平均水平。信心回升主要由預期指數的改善驅動,而反映當前狀況的指數實際上下降了1.5點。備受關注的勞動力市場差異指標(認爲工作“充足”與“難找”的比例差)在7月下降了0.9个百分點至11.3,已回落至2017年中的水平。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Ryan Sweet表示:

“在GDP增長方面,經濟將無法彌合與去年相比的差距,因爲關稅將……開始在通脹數據中顯現,並損害實際可支配收入,因此消費者的支出將不會像過去那樣積極。”

勞動力市場成美聯儲政策關鍵

面對複雜的經濟信號和來自特朗普要求降息的壓力,美聯儲預計將在本週利率政策會議上,維持其4.25%-4.50%的基準利率區間不變。在2024年三次降息(最後一次在12月)之後,美聯儲目前似乎更傾向於保持觀望。

“關鍵在於就業市場,”Ryan Sweet補充道:

“只要裁員沒有大幅增加,那麼經濟就能在今年下半年繼續勉力前行,美聯儲也就沒有開始降息的緊迫性。”

他預測,美聯儲的下一次降息可能會在12月發生。因此,勞動力市場的表現,將是投資者判斷美聯儲未來政策路徑的核心依據。

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金融與經濟學教授Sung Won Sohn指出,勞動力增長放緩的部分原因是移民中斷。他警告稱:

“隨着加入勞動力隊伍的人數減少,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單靠生產率是無法支撐經濟增長的。”

瑞銀在研報中表示,JOLTS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正在降溫。6月份,全行業職位空缺數減少了27.5萬,降至744萬,職位空缺率回落至4.4%。但全行業的招聘率已降至3.3%,接近2024年6月創下的本輪擴張週期低點3.2%。這一水平與2010-2013年勞動力市場的疲軟狀況相當。私營部門的招聘率更是降至3.6%,爲去年8月以來最低,與全球金融危機(GFC)期間的水平相仿。

聚焦今夜美國GDP:整體增長預計反彈,但消費、就業難言樂觀? - 圖片2

除了短期波動,美國經濟的長期前景也面臨結構性挑戰。雖然“大漂亮”法案的通過消除了部分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但據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其減稅和支出條款將在未來十年給已達36.2萬億美元的國債增加3.4萬億美元,而對通脹調整後GDP的平均提振僅爲0.5%。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