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的頂級交易員正在緊密監視一個充滿矛盾信號的市場。
一方面,科技巨頭驚人的資本開支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投資熱潮,推動併購活動復甦並使週期性股票跑贏大盤;另一方面,潛在的“特朗普關稅”和未來利率路徑等宏觀不確定性,正給市場前景蒙上陰影。
一個特別突出的新動態是,財報季的股價反應正變得異常“暴力”。據高盛交易員Brian Garrett觀察,這是其18年數據集中首次出現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在財報日的實際股價波動幅度總體上超過了期權市場隱含的波動率。這一現象表明,市場對企業業績的反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敏感和劇烈。
與此同時,宏觀政治風險重新成爲市場焦點。“特朗普是否真的會引發通脹”成爲交易臺上的核心議題。高盛經濟團隊認爲,儘管人工智能、能源轉型和去全球化等因素都在討論之列,但唯一能明確歸爲“特朗普現象”的是關稅。他們的分析顯示,關稅對進口價格的衝擊“驚人地大”,而剔除關稅影響後,美國經濟本身的通脹動能其實相當溫和。
對於個股投資者而言,當前財報季的風險正在急劇放大。高盛交易員Mark Wilson上週曾強調,歐洲市場對業績不及預期的公司給予了有記錄以來最嚴厲的股價懲罰。如今,這一現象在美國市場也得到印證。
數據顯示,標普500成分股在財報日的實際波動首次總體上超過了隱含波動率。這背後的原因紛繁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各類結構性產品帶來的大規模波動率供給。
但無論如何,這一現象對個股投資者而言意義重大:它意味着個股的機會與風險都在同步放大,精準把握業績走向變得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雲服務提供商的資本支出增長規模之大令人瞠目。高盛表示,明年,“七巨頭”的支出將超過美國GDP的1%,這比1999-2000年電信行業的資本支出還要大,但距離鐵路繁榮時期佔GDP約5%的峯值仍有一定距離。
從現在到年底,增長與利率之間的博弈將日益成爲市場的核心議題。所有人的目光都將聚焦於美國的就業和消費數據。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及其團隊指出,關於這場辯論有兩個最值得關注的特點。
其一是“特朗普關稅”的潛在影響。高盛的基準情景分析顯示,若沒有關稅,儘管存在其他所謂的通脹因素,美國經濟的實際通脹動力仍然溫和。這意味着,關稅是未來通脹路徑上最大的變數。其二是美聯儲的降息步伐,市場正密切關注科技行業的失業率等領先指標,以判斷未來降息的節奏和時機。
當前市場正在挑戰許多固有的投資觀念。高盛表示,一個令人深思的“不爭事實”是,在過去五年中,除非投資者恰好在2022年聖誕節前後一個狹窄的五個月窗口內買入,否則持有歐洲銀行股的回報一直優於持有美國超大盤科技股。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發生在英國。一場圍繞Spectris公司的溢價超過100%的收購戰,再次凸顯了“英國股市去股權化”的趨勢。Wilson認爲,無論政策結果如何,投資機會都存在:若政策不變,英國股市資產增長將帶來資金淨流入,且有大量估值誘人的股票;若政策出現積極轉變,從目前的估值起點出發,將出現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多年投資機會。
此外,儘管經濟擔憂浮現,散戶的投機性交易熱度絲毫未減。高盛的報告認爲,這種現象的持續時間可能比專業投資者想象的要長得多,短期內它並非一個明確的看跌信號。
最後,華盛頓對加密貨幣的政策勢頭,比特幣的走勢也同樣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