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科技股被拋售導致資金大規模撤離,新臺幣面臨貶值壓力,對美元匯率降至數月來的最低點,並在過去一個月成爲全球表現最差的主流貨幣。

根據媒體報道的數據,新臺幣對美元匯率在週四連續第六天下跌,盤中跌幅接近0.6%,降至30.48新臺幣兌換1美元,這是自今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趨勢使得新臺幣在最近一個月的累計跌幅達到了3.5%。

股市資金外流,新臺幣兌美元跌至5月來低點 - 圖片1

匯率波動的直接誘因是股市的劇烈波動。在週三的交易中,全球投資者在一天內淨賣出了價值23.8億美元的臺灣股票,創下了大約11個月來最大的單日資金流出記錄。這一拋售潮是在美科技股下跌之後發生的。

除了股市資金流向的主要因素外,分析師還指出了市場的自我調整動態。有觀點認爲,新臺幣近期的疲軟部分是由於市場正在修正之前因大量美元對沖活動導致的匯率扭曲。

臺灣股市主要由科技股構成,其表現與全球特別是美國的科技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新臺幣走弱的關鍵催化劑是週三發生的大規模外資淨流出。

據統計,全球投資者當天從臺灣股市撤資23.8億美元,這是近11個月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淨賣出。市場分析認爲,這一行動與美股科技板塊的拋售直接相關,投資者的避險情緒迅速影響到高度相關的臺灣市場,導致持股被大量變現,從而對新臺幣構成了直接的貶值壓力。

除了直接的資金流動外,市場結構性因素也對新臺幣匯率產生了影響。

紐約梅隆銀行(BNY)的高級亞太市場策略師Wee Khoon Chong表示,新臺幣的疲軟也與市場的調整有關。他指出,市場正在調整之前因沉重的美元對沖頭寸造成的扭曲,這也是導致新臺幣匯率走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