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經濟數據呈現出“工業緩、投資弱、消費淡”的特徵。雖然從增速來看,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仍具成色,且工業生產(5.2%)和服務業生產指數(5.6%)表明三季度迄今GDP增速仍在5%附近,但受惡劣天氣、關稅不確定性、以及“反內卷”政策的疊加影響,三季度經濟下行的逆風集中體現在固定資產投資的“失速”風險。如果再考慮到青年人失業率的上升和消費補貼效應的退坡,我們認爲新一輪政策寬鬆的預期有望持續升溫,尤其是隨着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即將落地,四季度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同將更聚焦於“穩投資”和“促消費”。
從8月數據來看,三季度經濟在投資、消費、以及就業均面臨一定的逆風:
首先,從投資來看,製造業投資作爲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平衡點,其在7-8月的負增亟需破局。與此同時,房地產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疊加高溫強降雨等天氣因素擾動,基建投資在8月也明顯承壓。整體來看,三季度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尤爲突出,“穩投資”政策亟待發力。
其次,“以舊換新”政策效應衰減信號進一步顯現。8月社零增速靠的是“以舊換新”之外的商品的“加持”,反觀大部分“以舊換新”品類卻對社零整體形成拖累。隨着“國補”資金進入尾聲,增量消費政策的佈局已經“箭在弦上”。
最後,8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的上升意味青年人失業壓力顯現。8月城鎮調查失業繼續遵循着三季度上升的季節性模式,鑑於今年1222萬高校畢業生規模高於去年(1179萬),那麼2-3天后公佈的16-24歲青年人失業率,或將進一步顯現出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
工業:生產整體放緩,高技術產業展現相對韌性。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从7月的5.7%進一步下降至5.2%,環比增速也由0.38%降至0.37%。8月的大部分行业的工業生产均处于放缓通道中,包括但不限於橡膠塑料、電子設備、運輸設備等行業。不過相較之下,高技術產業生產具備一定韌性,其工業增加值同比仍保持在9.3%的水平。
整體來看,“反內卷”與“穩外貿”壓力將繼續壓制企業生產意願。除了“反內卷”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優化、壓制企業生產擴張意願之外,8月出口增速的回落表明,企業在高關稅下面臨的“穩外貿”壓力也使其對擴產持謹慎觀望態度。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預計短期內工業增加值增速將穩中趨緩。
製造業:企業投資動能偏弱。自4月美國加徵關稅以來,製造業投资同比增速便处于下行通道,8月降幅從7月的-0.3%進一步擴大至-1.3%。结合製造業民间投资活跃度下滑的态势来看,当前影响製造業投资增速的核心因素在于预期修复与信心恢复力度不足,無論是內部的“反內卷”、還是外部的貿易風波,短期內都會對企業投資動能形成壓制。
從不同行業來看,相較於7月,8月大多數行業製造業投資動能均在減弱(尤其是中下游行業),其中專用設備、交通設備、汽車製造等行業投資放緩趨勢明顯。
基建:高溫強降雨導致8月基建再度承壓。受到8月上半月持續不利天氣(高溫及強降雨)的影響,8月基建投資再現放緩,其中廣義基建同比增速從7月的-2.0%降至-6.4%,狹義基建增速從-5.1%降至-5.9%。從基建三大板塊來看,導致8月基建投資降幅擴大的導火索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其同比增速由7月的-2.8%降至-5.8%。
然而,放眼投資端,基建的下行壓力相對可控。核心原因在於,基建投資與私營企業緊密度相對更低,修復動能相對更足。今年特殊新增專項債額度見底,當前專項債投向基建的佔比重拾抬升。同時結合高頻的瀝青開工率來看,在夏季高溫影響逐步散去後,9月瀝青開工率大幅上升,基建領域正在釋放邊際改善的積極信號。
消費:“以舊換新”補貼邊際效應減弱,拖累消費增长。7月社零增速延續下行至3.4%,其中“國補”資金的消耗以及近期部分地區補貼的暫停使得“以舊換新”政策效應的拉動減弱,而前期補貼也使得需求部分前置,對後續增長形成透支。家電、傢俱、通訊器材等“加力擴圍”產品增速均有所回落,但汽车消費边际回暖。
需求放緩下,年內促消費政策有望加碼。年內最後一批“國補”資金將於10月下達,“以舊換新”進入收尾階段,內需壓力逐步增大。後續時間的重心一方面在於推動已有的促消費政策持續落地見效,另一方面增量政策要適時出臺,例如促進工資合理增長、減少消費限制、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等領域具體行動可能加快落地,從而釋放消費潛力,夯實經濟增長基礎。
地產:銷售淡季疊加需求前置,地產市场走弱。1-8月房地產投资累计增速延续回落至-12.9%,其中需求端構成明顯拖累,今年上半年房屋銷售出現階段性的持續改善,但7月以來增長動能明顯下降,前期政策支持下需求存在部分透支。近期國務院第九次全體會議上“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產市场止跌回稳态势”的定調也釋放了更加緊迫的信號,穩樓市政策力度急需進一步增強,圍繞優化房屋供給、多管齊下釋放改善性需求發力,从而不断积蓄房地產市场止跌回稳的动能。
本文作者:鍾渝梅、武朔,來源:川閱全球宏觀,原文標題:《8月經濟: 逆風破局的政策信號(民生宏觀陶川團隊)》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