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備受全球資本市場矚目的伯克希爾·哈撒韋2025年股東大會在奧馬哈如期舉行。這不僅是一次年度的投資者盛會,更被譽爲“巴菲特的絕唱”——這位“股神”最後一次以CEO身份主持股東大會。

巴菲特和格雷格·阿貝爾

謝幕不代表終章,伯克希爾的新篇章悄然展開

在會上,巴菲特正式宣佈,由現任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Greg Abel)接任CEO職務。這是伯克希爾歷史上最重要的權力交接,象徵着一個投資時代的終結,也開啓了伯克希爾未來的新篇章。

關鍵信息 巴菲特 格雷格·阿貝爾
管理風格 安全邊際、穩健投資 數據驅動、重視科技與創新
主要成就 19.9%年化收益,5.5萬倍增長 伯克希爾旗下多家子公司成功運營
未來展望 繼續提供戰略建議 推動數字化轉型,拓展新市場

阿貝爾的繼任,被市場視作伯克希爾可能更偏向“進取”的信號。作爲掌舵伯克希爾能源業務的核心人物,他深耕基礎設施多年,尤其熟悉電網改造、新能源併購等業務。這或許意味着,未來伯克希爾將加快在美國老化電網升級、新能源投資方面的佈局。

儘管風格或許略有變化,但“安全邊際”的核心投資哲學依然不變。巴菲特留下的是一個充滿穩健理性的體系,而不是一套僵化的投資模版。

從1965年起,伯克希爾實現了年化19.9%的複利增長,總回報超過5.5萬倍,這是投資史上的奇蹟。

指標 數值
投資年限(1965-2025) 60年
年化回報率 19.90%
總回報倍數 55,000+倍
股東回購行爲(Q1) 無回購
2025年股價漲幅 +18.9%(跑贏大盤)
標普500同期漲跌幅 -3.30%

如今,阿貝爾接棒,伯克希爾進入新紀元。儘管風格可能更激進,例如增持新能源與電網基建,但“安全邊際”與“價值投資”將依然是其核心靈魂。

巴菲特對關稅政策的公開表態

此次大會中,巴菲特罕見地對關稅問題發表了直言不諱的看法:“關稅是一種戰爭行爲。” 他指出,當世界上75億人都不喜歡你,只有3億人自鳴得意地炫耀自己做得多好,這既愚蠢,也不明智。

雖然他並未點名,但在當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這番話不免引發熱議,有網友稱他“和大統領唱反調”,也有激進派譏諷他“終將被白宮吊打”。但正是這種獨立思考、不盲從、不逢迎的品質,成就了其在資本市場的獨特地位。

巴菲特對宏觀經濟的深度憂慮

如果說過去的巴菲特始終是美國資本主義的堅定信徒,那麼這次的發言,則透露出前所未有的擔憂。他多次提到美元貶值風險美國鉅額赤字的不可持續性,甚至罕見表示“美國財政政策讓我害怕”。

他強調:“美國經濟是一座教堂,同時也是一座賭場。未來一百年,關鍵是如何防止賭場吞噬教堂。”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來自一個在市場沉浮60年的老人的真實警告。

同時,伯克希爾在一季度繼續保持淨賣出態勢,減持了蘋果、美銀等核心重倉股,總計賣出高達1340億美元的股票。這一動作配合創紀錄的3477億美元現金儲備,無疑是在爲下一輪可能的系統性風險留足彈藥。具體數據如下:

項目 數據(2024-2025年)
股票售出總額 $1340億美元
當前現金儲備 $3477億美元(創紀錄)
一季度淨利潤 $46億美元
一季度運營利潤 $96.4億美元
一季度淨賣出股票金額 $15億美元

巴菲特的投資建議

1.給散戶的啓示:留有餘地,莫要貪高

在市場波動加劇的當下,巴菲特的策略給散戶投資者三點重要啓示:

  • 保留30%-50%的流動性,避免在市場暴跌時被迫割肉;

  • 嚴控倉位,個人持倉比例建議控制在65%-70%;

  • 絕不加槓桿,穩健是穿越牛熊的唯一通行證。

而面對年輕投資者的焦慮,他也一再強調,自己真正的巔峯期是在46歲到68歲之間纔到來,每年收益高達40%。如果你現在還沒賺錢,不要灰心,可能只是你還沒到“發財的年紀”。

2.對日本長期持股的底層邏輯

巴菲特此次重申對日本市場的長期信心,並表示將持有日本股票五六十年。邏輯並不複雜:日本企業當前股息率高、負債低、估值便宜,再疊加日元貶值帶來的套利機會,構成近乎“無風險套利”的組合。

日本投資優勢 具體指標
股息率 3%-5%
負債率 低於20%
套利機會 日元貶值

但他也坦言,一般投資者很難複製這一策略,關鍵在於伯克希爾背後擁有極強的信用能力,可以低成本融資,這也是大多數人無法效仿的重要原因。

巴菲特投資理念的傳承與思考

巴菲特強調,他始終更重視資產負債表而非利潤表,並提醒年輕投資者:

  • 要與優秀的人同行;

  • 要剋制情緒;

  • 財富積累靠長期複利,而非短期波動。

語錄節選 年份
“不要問國家能爲你做什麼...” 1996年
“美國從逆境中總能反彈。” 2020年
“永遠不要與美國作對。” 2021年
“我出生在美國,是一生最幸運的一天。” 2025年

寫在最後:向巴菲特致敬,也要向自己負責

這是一個時代的謝幕,也是另一個週期的起點。在這場“最後的大會”中,巴菲特不只是分享了伯克希爾的經營策略,更留下一份智慧的遺產。他提醒我們,資本市場不只是投資的戰場,更是理性、信念與長期主義的修行場

他的忠告,我們不能全信,但值得反覆琢磨。

正如1996年他在致股東信中引用的那句肯尼迪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爲你做些什麼,問你能爲國家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