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第三週(19日至25日),全球金融市場面臨三大焦點事件:美國國債持倉變動、貿易政策僵局與關鍵宏觀數據公佈。在美聯儲政策方向未明與川普貿易策略持續發酵的背景下,市場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投資者需密切關注風險邊際,靈活調整資產配置策略。

外資美債持有量創新高,風險亦隨之累積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外國投資者所持美國國債總額飆升至9.05萬億美元,爲連續第三個月增長,並創下歷史新高。相較2月的8.81萬億美元,激增逾233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2%

以下是近幾個月外資美債持有量數據表(單位:萬億美元):

時間 外國持有美債總額(萬億美元) 中國持有美債規模(億美元) 英國持有美債規模(億美元)
2025年3月 9.05 7654 9454(英國超中國)
2025年2月 8.81 7843 -
  • 積極信號:這顯示儘管川普重返政壇帶來政策不確定性,全球對美債的避險需求仍強勁。

  • 潛在隱憂:如此密集的增持也意味着倉位已然偏高,後續購買力或將趨弱。若後續美債收益率反彈或信用評級下調,可能引發資金回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3月減持美債,而英國則躍升爲全球第二大美債持有國,加倉近290億美元。這一趨勢反映出中國近年逐步削減美債敞口,並將部分美元外匯資產轉投其他渠道(如“去美元化”戰略、黃金儲備、海外併購等)。

貿易戰影響浮現,關稅談判陷入僵局

川普政府自4月初再度提升關稅,有效關稅率飆升,令市場擔憂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復甦構成掣肘。尤其是與歐盟、日韓之間的關稅談判,在九十天休戰期過半時陷入僵局

  • 歐盟立場強硬:拒絕複製美英間“保留10%關稅”的妥協方案,堅持保留數字稅與增值稅政策主權。

  • 美方加壓策略:美財政部長貝森特明確表示,若談判無進展,將對18個主要貿易伙伴發出正式徵稅通知函。

  • 潛在風險:若6月前仍無突破,可能引發一輪“報復性徵稅”,重創全球製造與供應鏈企業。

雖然中國與美國已在部分關稅項目上達成臨時緩和協議,但中東及東盟國家投資重心正轉向科技實物資產而非金融產品,降低了對美債與美元資產的依賴程度。

美聯儲立場審慎,市場靜候硬數據落地

儘管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曾暗示2025年或可降息一次,但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多數官員仍將維持“按兵不動”的基調。

  • 鮑威爾最新發言警告,美國經濟或遭遇“關鍵供給短缺期”,需繼續將抑制通脹作爲首要目標

  • 四月CPI雖溫和,但未完全反映關稅衝擊,需觀察後續數據變化。

  • 本週四(5月22日)即將公佈的Markit PMI等,將成爲驗證貿易影響的關鍵指標。

此外,美英德等主要經濟體財長與央行行長即將在加拿大舉行會議,預計將形成針對貿易局勢的聯合評估意見。德國方面希望藉此繼續與美方就數字稅、藥品、農業等關鍵議題展開博弈。

2025年5月第三週其他關注焦點

  • 企業財報方面沃爾瑪財報表現優異但發出漲價警告,引發白宮不滿,川普指責其“轉嫁關稅成本”,點燃新一輪“民企與政策”博弈。

  • 科技板塊聚焦微軟、谷歌、英偉達將分別在本週舉辦全球開發者大會與主題演講。重點聚焦AI產品更新、芯片生態佈局與生成式應用拓展。

  • 英國“答案AI”:與臺北國際電腦展同步開展,或成爲科技概念股催化點。

2025年5月第三週投資者建議

  • 債券市場:當前美債仍具避險吸引力,但若評級下調或通脹預期反彈,需警惕價格回調。

  • 股市配置:建議維持防禦性組合,關注消費必需品、醫療健康與現金流強勁的科技龍頭。

  • 政策觀察點

    • 鮑威爾與聯儲官員後續發言

    • 美歐日韓關稅談判進展

    • 中美階段性協議的落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