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勋看好中国AI前景,强调中国市场重要性
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参加第三届链博会后,于北京前门举行媒体交流会,深入讨论了英伟达的技术战略、行业竞争、中国市场布局及AI发展等核心话题。黄仁勋表达了对中国AI前景的乐观态度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
英伟达技术战略与中国市场布局
黄仁勋明确表示,英伟达希望向中国提供比H20更先进的芯片。尽管H20因Hopper架构的推理能力和带宽优势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但技术持续发展,未来销往中国的产品将不断升级。他提到,H20在华销售的恢复需等待美国政府许可证审批,供应链重启需要时间,但客户需求旺盛。
新发布的RTX Pro GPU基于Blackwell架构,主打计算机图形、光线追踪及传感器模拟,适用于数字孪生、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场景,与H20形成差异化定位。
谈及出口管制等问题,黄仁勋表示需与中美及全球多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遵守各国政策,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需通过企业灵活性来应对。
黄仁勋已三次访华,均因受邀出席活动。他看好中国在AI应用、供应链和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计划持续深化在华合作。
英伟达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黄仁勋看好中国AI应用创新,认为中国在技术整合与应用速度上领先,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大量优质能力,全球企业正从中学习。他指出中国教育体系培养了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在科学、数学、计算机领域人才储备雄厚,形成了动态活跃的生态系统。
因此,他计划扩大在华人才招聘,并赞赏中国工程师的专业能力,称和部分在中国的员工已共事超过25年。
英伟达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聚焦于技术支持,如自动驾驶、大模型研发所需的底层技术,而非直接参与终端产品制造。
英伟达的竞争优势与AI战略
黄仁勋盛赞华为、DeepSeek和中国AI创新,认为中国AI行业可分为计算机基础设施、模型、应用三层架构,发展速度极快。他肯定了模型层企业的技术突破,如深度求索推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阿里通义千问、Kimi等均属优秀技术。
他不认同“大模型不需要大量AI研究”的观点,肯定了深度求索DeepSeek R1等模型的创新架构,认为其在推理效率上有显著突破。
黄仁勋提到AI将革新所有行业及科学领域,例如:AI推动计算机图形学发展;通过“CUDA量子”技术支持量子计算的预处理与后处理;助力物理模拟、生物分子动力学预测、机器人技术等。他认为AI是“最伟大的均衡器”,能提升普通人的能力,并通过开放生态接受全球科学审视以增强安全性。
英伟达目前占据着AI芯片领域的头把交椅,竞争对手们也在快速追赶。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与亚马逊、谷歌等云厂商的战略差异在于:英伟达专注于提供通用AI架构和全生命周期支持,而非局限于自研芯片。
谈及英伟达的AI战略与技术布局方面,他表示要做全生命周期AI系统构建,需投入大量资源打造覆盖AI全生命周期的先进系统。他强调AI架构的开放性与通用性,支持在各类云平台及企业自建系统中使用,用户只需掌握英伟达架构及“语言”即可灵活适配。
当前,英伟达的战略核心目标为保持技术性能领先、确保系统易用性与实用性、实现架构广泛覆盖。黄仁勋强调其核心贡献是“重新定义了计算”,并开创了AI这一基础性产业。
他认为美国计算机产业是“国家宝藏”,地位堪比中国的供应链和电动汽车产业。英伟达的高速成长与人才密不可分,黄仁勋提到,公司坚持“高薪激励员工”的理念,认为英伟达是“全球最小的大公司”(约4.7万名员工),低离职率和长期共事的团队是企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