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获悉,2025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在“通用计算”市场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智能计算”异军突起,成为拉动整体IaaS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总规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速接近20%,疫情以来增速再创新高。本轮增长主要得益于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的扩张、AI智能体的前沿实践,以及云厂商的战略性出海布局。云厂商的战略重心正由“通算”向“智算”转移,智算已成为公有云竞争格局中的全新增长支点。
IDC市场研究发现——智算需求重塑公有云IaaS市场格局
1、市场复苏:智算从“新动能”跃升为“主引擎”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有云基础设施中算力市场总规模达728.4亿元,其中智算资源池贡献超过五分之一。IDC预测,AI相关工作负载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在2030年前(“十五五”规划完成前)实现对通算市场的全面超越。
行业模型加速落地: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政务等行业不再满足于通用大模型,而是转向训练和部署贴合业务场景的行业模型。从算法训推到风险控制,从药物研发到智能制造,行业模型的训练和推理的持续性需求,产生了对高性能GPU算力、高速并行文件存储和低延迟网络的巨大而持续的消耗。
AI智能体的探索: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降低了AI应用开发门槛,引发全行业中小企业的AI智能体实践热潮。企业开始尝试用可负担的资金投入体验AI红利,优化客户服务、内部流程与产品体验,这类“快速实践”虽单点需求有限,但因分布广泛、时效性强,形成了海量分布式、弹性算力需求,进一步推高云上智算资源的利用率。
2、阵营格局:互联网智算与运营商智算双线并进
IDC观察到,在智算新蓝海市场中,正在形成明显的“双阵营结构”:
互联网智算阵营——以技术研发和场景落地为驱动
以阿里云、火山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云厂商构成智算服务市场的第一阵营。其客户集中在科技企业与行业模型落地领域,既承担内部模型训练任务,也对外输出智算支撑。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以26.4%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市场占有率提升0.8%;火山引擎凭借线上算力能力实现快速增长,市场排名跳跃式增长。
互联网云厂商一方面依托自身集团或者关联公司的庞大的AI业务(如电商推荐、网络直播、社交联动、内容审核、自动驾驶)形成强劲内需,市场供给和投入韧性强大;另一方面,将内部孵化成熟的技术与经验向外部市场进行产品化输出,构建“算力+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应用开发”一体化生态体系,推动智算从“资源消耗”走向“产业落地”。
运营商智算阵营——以政策导向与国家战略为支撑
以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形成的运营商阵营构成另一极。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及央国企AI化转型政策红利,该阵营在智算领域呈现高投入、高增长势头。IDC预测,未来两年运营商智算云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与互联网厂商相比,运营商更注重“算网融合”,在提供确定性网络保障的同时深入行业场景。值得注意的是,经历早期大规模投入后,运营商云开始注重商业化回报,未来将更加关注投入产出平衡与可持续增长。
3、行业纵深:谁在为智算盛宴“买单”?
市场若想保持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接受下游应用市场的检验。当前,互联网电商、娱乐社交、AI大模型科技公司、自动驾驶与金融支付等细分赛道对智算服务市场贡献巨大,构成需求侧主力军:
互联网电商与娱乐社交:AI生成内容、智能推荐与审核应用广泛,其行业未来拓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AI大模型能力的迭代升级效果。是智算资源稳定而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
科技大模型公司:AI大规模预训推、与微调和API调用等需求,是GPU集群的主要租用方。
自动驾驶:从算法迭代到仿真测试,对算力需求几乎无上限。
金融支付:AI在风控、反欺诈与智能投顾中深度应用,对实时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算力需求与日俱增。这些行业共同特点是数据密集、创新活跃、资本充裕,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AI能力视为业务核心竞争力。其广泛采用多云架构与弹性智算服务,以应对周期性负载波动,推动企业持续加大在高算力GPU、AI专用芯片、AI存储及高速网络等领域的投入,带动相关资本加速入场。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持续推进,“资产采买”向“服务租赁”和“线上算力”的模式转化,成为企业抗周期性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IDC研究洞察
通算与智算的此消彼长与长期共生
1、通算放缓但韧性仍在
尽管智算市场增速亮眼,但IDC分析认为,通算市场的基础性价值并未削弱。通算IaaS仍然支撑着绝大多数企业级应用与数字化转型项目,特别是在AI未完全渗透的传统行业,通算资源仍是云迁移的核心形态。
2、智算虹吸效应显现,资本流向结构调整
智算市场的高速发展正在对社会资本产生“虹吸效应”。2024年,阿里云、火山引擎、腾讯云、三大运营商的智算投资总额基本都实现了翻番增长,而通算资源投资增速则明显放缓。资本的集中投入带动GPU、AI芯片、光模块等上下游产业链扩容,部分云厂商的通算扩容计划被迫延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AI模型商业化尚未完全清晰的背景下,智算投入仍面临波动性风险,可能出现阶段性算力供给过剩现象,这将考验云厂商的算力调度与成本优化能力。
3、智算赋能通算:融合趋势增强
IDC认为,智算的落地正在反哺通算市场。一方面,AI技术推动云平台在资源调度、成本优化、能耗管理等环节不断优化,提升了通算运营效率;另一方面,AI推理任务中部分轻量化场景可运行于通算环境中从而提升性价比。未来,“智算驱动通算升级”将成为新常态,算力形态将更加融合。
4、出海战略的抬升,与AI服务化并进
IDC观察到,主流云厂商正将“出海”作为公有云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区域公有云市场潜力巨大,价格敏感、人才紧缺、国际化交易频繁的市场需求与中国公有云技术优势呈现互补态势,为中国云厂商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此外,海外更为丰富的AI大模型生态也对中国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中国云厂商在国际市场全面发力的同时,也把国际先进AI理念与国内AI应用市场相结合,形成“营收增长”和“技术升级”的海内外良性双循环。
国产化生态深化发展成新焦点
IDC研究发现,国产算力生态的快速成熟正推动国内整体产业链水平提升,成为中国公有云市场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国产化占比显著提升。
硬件供给多元化发展:华为云以其昇腾AI芯片和鲲鹏CPU为核心,构建全栈国产化公有云服务;百度智能云基于自研的昆仑芯,在智算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国产化选项;阿里云也在大力推进其国产化公有云底座。这些元素的陆续入市,为公有云用户提供了丰富且经过实践检验的国产化选择。
需求端政策驱动发展:在政策引导和供应链安全双重因素下,越来越多的中长尾公有云用户,包括广大中小企业、政府和国企相关单位,开始将“国产化”纳入核心选型标准。云厂商的国产化资源池,正协助这些用户平滑地完成技术升级与迁移,规避潜在风险。
IDC中国研究经理崔婷婷认为,2025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在智算需求的强力推动下重回高增长轨道,智算的崛起并非通算的替代,而是新旧算力体系的结构性共生。AI大模型、智能体及行业模型的快速落地,云厂商的战略重心正由资源供给转向价值创造。互联网云厂商依托技术创新和场景落地优势持续强化生态粘性,运营商云则凭借“算网融合”与政企信任实现差异化突破。与此同时,智算投资正引发资本与产业链的再平衡,推动国产化生态加速成熟。
结语
IDC认为,智算市场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公有云基础设施的全面复苏,也正在重塑云计算产业的结构与逻辑。未来3-5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将在国产化、智能化、国际化三股力量的交织中持续成长。
通算与智算的融合、AI工作负载的普及和产业资本动态调整,将共同构成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新周期。对于云厂商而言,如何在智算浪潮中实现差异化价值创造,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行业格局。唯有深刻理解这一趋势,积极拥抱变化,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争上游,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