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長期債券市場因一場無明顯導火線的拋售而再次變得緊張。
本週,全球長期債券市場遭遇了一場意料之外的劇烈波動。特別是,3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一度超過了5%的重要心理水平,進而觸發了股市的連鎖反應。
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9月6日的最新報道分析,這一輪拋售並沒有明顯的觸發因素。基金經理和市場分析師們對此意見不一,顯示出市場正受到一系列複雜且不明確的焦慮情緒的影響。從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到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擔憂,再到跨大西洋的政治動盪,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暗示對長期債券的需求疲軟可能會持續。
一個被廣泛討論的潛在原因可能是美國聯邦法院的一項裁決,該裁決認爲特朗普政府不能以緊急狀態爲由徵收關稅。理論上,這可能導致政府需要退還數十億美元的稅款,從而加劇已經嚴峻的聯邦財政狀況。這一解釋在時間上似乎與市場拋售相吻合:裁決於上週五作出,而市場在週二經歷了最嚴重的拋售。
然而,這一邏輯鏈條存在許多矛盾。如果企業將獲得數十億美元的退款,其股價應該上漲,但股市並沒有出現預期的漲幅。同時,取消關稅將消除通脹的一個主要障礙,市場應該預期美聯儲有更多的降息空間,但利率市場並沒有這樣定價。此外,如果市場擔心美國的財政狀況,外國投資者可能會拋售美元,但美元匯率反而走強。
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是另一個長期存在的風險。如果中央銀行受到政治干預,通常會導致利率設定過低,從而推高長期通脹,打擊長期債券價格。然而,市場數據並不支持這一觀點。衡量市場長期通脹預期的關鍵指標——5年/5年遠期盈虧平衡通脹率,在週二拋售最嚴重時收盤仍穩定在2.34%,完全處於年內波動區間。
同樣,對美國政府鉅額借貸的擔憂也不是新問題。疫情後龐大的財政赤字意味着美國債務佔經濟的比重將持續上升,這自然需要更高的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但數據顯示,30年期通脹保值國債(TIPS)的收益率僅小幅上漲,而流動性更好的10年期TIPS收益率已從4月份的高點大幅回落。
將視線轉向歐洲,情況同樣令人擔憂。法國因少數派政府難以推行削減赤字的預算案而陷入政治僵局,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相對德國國債的溢價,近期升至2012年歐債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英國,政府的預算困境和養老金需求減弱也持續對英國國債(Gilts)構成壓力。
但傳統的避險邏輯此次並未奏效。以往當投資者擔憂歐元區問題時,通常會湧入被視爲安全資產的德國國債,但近期這一現象並未發生。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荷蘭的養老金改革。據報道援引高盛的數據,荷蘭擁有歐元區約80%的養老基金資產。這些基金正從傳統的固定收益型(Defined-Benefit)轉向與投資表現更緊密掛鉤的模式。
這意味着它們對用於鎖定未來收益的、超長期的衍生品和債券的需求將大幅減少,並可能將更多資金配置於股票。雖然這項改革將歷時數年,但它預示着歐洲一個最主要的長期債券買家正在悄然退場,這對長債的未來需求構成了實質性利空。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稅裁決、財政擔憂還是歐洲政局,似乎都無法獨立解釋這場突如其來的市場動盪。
正如報道所言,也許那個古老的市場笑話——“價格下跌是因爲賣家比買家多”——反而是最貼切的描述。但將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來看,它們共同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前景:對長期債券的疲軟需求可能將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