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7月4日,國新辦就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在發佈會上表示,水利部將錨定“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目標,加快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建設,特別是像四川引大濟岷、遼東半島水資源配置一期等聯網補網的重大水利工程。推進各層級水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安全韌性現代水網,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水資源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關錫璠表示,在資金支持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了水利領域中央投資支持政策,明確了超長期特別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各自支持領域。中央投資支持比例平均提高約20個百分點,支持範圍擴展到新建中型灌區、中型引調水等工程類型,並將中型工程的中央投資支持比例提高到大型工程的同等水平。截至6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將水利領域年度中央投資全部下達完畢。
原文如下:
國新辦就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已經公開發布,今天我們邀請到水利部副部長陳敏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關錫璠先生,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先生。
現在,先請陳敏先生作情況介紹。
水利部副部長 陳敏: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社會各界和媒體朋友們對水利事業和江河保護治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江河哺育生命、支撐發展、承載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江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親自部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確立了國家“江河戰略”,爲江河保護治理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我國江河保護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十多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大幅提升,有效應對大江大河大湖多次嚴重洪澇災害,保障了大旱之年城鄉供水安全,守護了河湖安瀾、人民安寧、社會安定;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節水觀念、意識、措施明顯轉變;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優化,水資源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河湖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越來越多河湖恢復生命、實現休養生息。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依然是江河治理難度最大、任務最爲繁重的國家之一。同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對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爲深入實施國家“江河戰略”,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6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要求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治水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治水包括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等多個環節;要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立足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統籌謀劃上中下游、幹流支流、左右兩岸的保護和治理,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合理安排水資源分配利用、產業佈局等。《意見》的出臺,以更大力度推進江河保護治理,對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意見》明確了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部署,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以流域爲單元,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傳承弘揚水文化,健全江河保護治理制度,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護江河、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到2035年,現代化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水資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江河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水生態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榮發展,影響力顯著增強;江河保護治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水關係更加和諧。
《意見》部署了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從全力保障江河安瀾、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江河水生態保護、持續改善江河水環境、傳承弘揚水文化、完善江河保護治理機制等6個方面24項舉措,對江河保護治理任務作出系統安排部署。《意見》強調堅持和加強黨對江河保護治理的全面領導,健全中央統籌、流域協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落實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責任,鼓勵公衆參與和社會監督,凝聚江河保護治理合力。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將《意見》落實落地,爲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我先介紹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願意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邢慧娜:
現在歡迎大家舉手提問,提問前還是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意見》提出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請問如何理解這一新格局?針對今年的防汛形勢,在江河洪澇災害防禦方面有哪些措施和安排?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洪澇災害是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水災害風險加大,防風險保安全形勢更趨嚴峻複雜。加快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就是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價值理念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貫徹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堅持系統觀念,樹牢底線思維,着力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禦“三大體系”,系統提升洪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增強應對極端暴雨洪水的韌性。
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禦“三大體系”,就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健全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綜合運用蓄洪、滯洪、泄洪、排洪等綜合措施,增強對洪水的主動調控能力。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優化氣象水文監測站網布局,增強雨水情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實現延長洪水預見期和提高洪水預報精準度的有效統一。健全洪澇災害防禦工作體系,構建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三位一體”的洪澇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增強極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險情災情的應對處置能力。同時,依法加强蓄滯洪区管理和水库库容管理,留出行洪排涝通道和蓄滯洪空间。
今年,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特徵明顯。大家知道,南方進入汛期後遇到了第一號颱風“蝴蝶”,現在全國都進入了主汛期。截至今天早上8點,累計已經有32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個別地方極端強降雨引發山洪、山體滑坡、城市內澇等災害。水利部圍繞着“四不”目標,就是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衝擊。水利部圍繞這“四不”目標,重點部署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製爲核心的水旱災害防禦各項責任制,特別是針對小型水庫等薄弱環節,指導督促地方逐庫落實防汛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二是入汛以後滾動加密雨水情監測預報,及時發佈預警信息,直達防禦一線。三是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依託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滾動開展洪水演進數字推演,迭代優化調度方案,系統、科學、安全、精準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四是抓好重點环节防御措施,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嚴格落實人員轉移“誰組織、轉移誰、何時轉、轉何處、不擅返”5個關鍵環節的責任和措施;強化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做到險情搶小、搶早、搶住;強化中小水庫安全度汛措施,确保水庫不垮壩。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
江河保護治理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意見》提出6方面主要任務,能否爲我們介紹一下有哪些重大舉措?爲推動《意見》的貫徹落實,水利部將要採取哪些具體措施?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請吳文慶總規劃師來回答。
2025-07-04 10:24:40
水利部總規劃師 吳文慶:
江河保護治理涉及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必須綜合施策、系統謀劃、整體性推進。爲此,《意見》對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作出系統部署。在保障江河安瀾方面,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構建雨情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健全洪澇災害防禦工作體系,着力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推進我國防洪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在水資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强化水資源刚性约束,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政策制度體系,科学配置江河流域水資源,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发挥水資源综合利用功能。在保护江河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方面,堅持“一河一策”,改善河湖生態環境,加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建設江河綠色生態廊道,推進河口及三角洲生態保護,強化江河流域生態功能。同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江河水環境治理,持续提升河湖水生態环境质量。在傳承弘揚水文化方面,着力保護水文化遺產,推進長江、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深入挖掘水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提升水文化影響力。在完善江河保護治理機制方面,進一步強化全流域管理,完善江河保護治理規劃體系,一以貫之強化河湖長制,深化用水權、水價等改革,健全江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科技賦能,提升江河保護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成好《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江河保護治理的全面領導,認真落實中央統籌、流域協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貫徹落實。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加強統籌協調,積極會同有關部門,細化工作措施,將《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任務要求,落實到相關規劃、治理項目和改革舉措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加強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時,健全推進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鼓勵公衆參與江河保護治理實踐,加強社會監督,營造親水惜水節水的良好氛圍,凝聚全社會保護江河治理的強大合力。
謝謝。
長江日報記者:
國家水網建設是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請問國家水網建設的進展如何?在優化水資源宏觀配置、增強水資源總體調配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請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張祥偉司長來回答。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 張祥偉:
謝謝你的提問。黨中央作出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決策部署以來,社會各界一直非常關心國家水網建設,這次《意見》也對國家水網建設作出了部署。近年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主要任務、重大舉措,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推進水網建設。我跟大家彙報一下現在我們的進展情況。
首先是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完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經累計調水突破8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到1.85億人,這個工程已經成爲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羣衆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同時,我們大力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加快推進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建設,這個工程是2022年開工建設的。另一方面,着力構建中線工程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體系,加強部門間、流域上下游間的聯動,協同加強水源地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再有,一批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骨幹輸排水通道,另一方面是重大調蓄結點。在骨幹輸排水通道方面,2022年以來,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引江濟淮一期、引漢濟渭等12項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新增年調水量124.8億立方米;新開工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吉林水網骨幹工程等12項重大引調水工程,這些工程建成後,可新增年調水量142.3億立方米。在重大調蓄結點方面,西江大藤峽、新疆大石門等24座大型水庫建成運用,新增供水能力34.6億立方米,新增防洪庫容26.6億立方米。另外,新開工黃河古賢等31項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建成後可新增供水能力49億立方米,新增防洪庫容36.7億立方米。
同時,系統推進省市縣級水網建設,打通水網“最後一公里”。新開工海南昌化江水資源配置、青海柴達木水資源配置一期等一批省級水網骨幹工程。新建安徽懷洪新河、廣西下六甲、湖南梅山等72處大中型灌區,對1900多處大中型灌區实施现代化改造,這些工程建成後,將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91億畝。積極推進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2022年以來完成了6.3萬處農村供水工程,提升3.4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
水利部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的要求,錨定“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目標,加快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建設,特別是像四川引大濟岷、遼東半島水資源配置一期等聯網補網的重大水利工程。推進各層級水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安全韌性現代水網,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水資源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
剛剛介紹到,《意見》是我國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能否介紹一下,《意見》的出臺主要基於哪些背景和考慮?謝謝。
陳敏:
謝謝您的提問。習近平總書記心繫江河保護治理,親自部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強調指出,繼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之後,我们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國家的“江河戰略”就確立起來了。貫徹落實國家“江河戰略”,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需要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
首先,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防汛抗旱帶來嚴峻挑戰,需要築牢國家水安全屏障。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我國是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暴雨洪澇乾旱等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可能大家也感受到了。需要加快江河保護治理,構建現代化流域水旱災害防禦體系,牢牢把握應對極端天氣挑戰的主動權,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安全運行。
其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修復保護河湖生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當前,部分地區仍然存在着經濟社會用水超過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河道斷流、溼地萎縮、地下水超採等生態問題。需要加強河湖水域空間保護、生態流量水量保障,修復保護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第三,我國的國情水情,決定了需要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江河保護治理工作。我國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水資源分佈與生產力佈局不相匹配。需要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以流域爲單元,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強國內大循環,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就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江河源頭到河口、水域和陸域,保護水土資源、河湖功能、生物多樣性,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快完善防洪減災、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江河造福中華民族。
謝謝。
第一財經記者:
《意見》提到推進防洪水庫、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建設,請問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如何落實《意見》要求?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請祥偉同志回答。
張祥偉:
剛纔我跟大家彙報了,國家對水網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就包括防洪、供水等流域骨幹工程。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結合“十四五”規劃正在具體部署安排,可以請國家發展改革委關錫璠司長回答。
陳敏:
請關司長補充回答。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 關錫璠:
謝謝。重大水利工程是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基礎設施,對提升防洪減災和供水灌溉能力,修復治理水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將堅持項目跟着規劃走、資金跟着項目走、機制跟着資金走,加大對重大水利工程的支持和改革力度,推動工程高站位謀劃、高質量建設和高水平運行。
在項目謀劃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印發了水利領域“兩重”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加強內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四川向家壩二期等大中型灌區,廣東黃茅峽水庫等大中型水庫,浙中水資源配置等大中型引調水,以及洞庭湖重點垸堤防等長江流域的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分別組織編制中小河流治理、區域排澇能力、水生態治理修復、水文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實施方案,自上而下謀劃好相關重點建設項目。
在資金支持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了水利領域中央投資支持政策,明確了超長期特別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各自支持領域。中央投資支持比例平均提高約20個百分點,支持範圍擴展到新建中型灌區、中型引調水等工程類型,並將中型工程的中央投資支持比例提高到大型工程的同等水平。截至6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將水利領域年度中央投資全部下達完畢。
在制度建設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深入推進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整裝推進,要求各項目整體謀劃、整合內容、整裝建設、整週期維護,確保建成一個、交付一個、上圖入庫一個、運維考覈一個。二是統籌銜接,做好防洪工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銜接,灌區工程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銜接,骨幹工程與配套工程銜接,促進發揮綜合效益。三是投融資改革,公平開放水利基礎設施市場,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具備供水、發電等經營性收益的項目。例如,近期四川引大濟岷、福建上白石水庫等重大工程已公開向民間資本推介。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一是完善項目前期工作,優化工程設計方案,深化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二是及早下達中央投資,保障年度建設需求,推動工程順利建設。三是加強建設質量管理,建設優質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四是強化工程運行管護,及時開展維修養護,促進長期穩定發揮效益。謝謝。
工人日報記者:
《意見》提出實施地下水保護治理行動。請問,在華北等重點區域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治理重點是什麼?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請水利部張祥偉司長來回答。
張祥偉:
謝謝工人日報記者。地下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系統保護中很重要的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地下水嚴重超採,會導致河湖萎縮、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自2019年以來,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持續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同時,從“十四五”開始,全面推进除华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下水嚴重超採区综合治理。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從全國來看,與2015年相比,我們可以從幾個數據看到這個變化,地下水超採的省份由21個降到了18個,超採量減少31.9%,超採區面積減少6.8%,其中,严重超採區面積減少51%。從華北地區來看,地下水超採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超採量較2015年減少85.8%,超採區面積減少32.8%,其中严重超採區面積減少98.9%。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位回升了3.19米、深層地下水位回升了8.46米。比如,北京陳家莊泉等81處泉眼乾涸多年後實現了復湧。
水利部將認真落實《意見》要求,深入貫徹《地下水管理條例》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持續推進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
一方面,根據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形勢變化,謀劃制定新一輪綜合治理方案,在已有治理工作基礎上,提出地下水壓採、回補和河湖恢復面積等具體目標,從節水、產業結構調整、水源置換、生態補水等方面採取措施,壓減超採量,填補虧缺量,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效,確保正常來水年份地下水水位不降低,力爭實現地下水水位持續穩中有升。
另一方面,加強其他超採區治理,持續推進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遼河流域、黃淮地區、汾渭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麓及吐哈盆地等重點區域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緩解地下水超採引發的生態與地質環境問題。
謝謝。
中宏網記者:
我們注意到,《意見》提出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護江河、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請問,如何理解文件中的這一具體要求?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請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關錫璠副司長來回答。
關錫璠:
謝謝提問。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水資源既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意見》提出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就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好江河開發利用和保護治理的關係,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一是興利除弊,科學開發利用江河水資源。堅持防禦流域性洪水與局域性災害並重,統籌提升防洪工程能力和科學精準應對能力,強化洪水蓄泄調控和應急轉移避險,有效應對極端暴雨洪水災害。加強骨幹工程、應急備用水源、城鄉供水工程建設,提升城鄉供水品質和抗風險能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新建一批灌區,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
二是保護優先,持續改善江河水生態環境。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江河源頭至河口、水域和陸域的全域保護,形成以江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爲骨架,以湖泊、水庫、溼地等爲節點的江河生態保護帶。推進重要河湖生態保護治理,加強水環境風險隱患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持續提升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
三是人水和諧,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對江河做到取之有時,用之有度,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完善水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快完成跨行政區域江河水量分配,持續開展地下水保護治理。強化用水效率管理,全方位提升節水水平,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入河湖排污總量控制,落實污染物達標排放要求。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按照《意見》提出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要求,及時下達投資,支持黃河干流青海段等防洪工程、引江濟淮等供水工程、四川都江堰等灌區工程、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以及永定河綜合治理等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做好規劃編制、項目謀劃、資金支持、機制改革等工作,支撐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謝謝。
邢慧娜:
請繼續舉手提問,還有兩位記者。
經濟日報記者:
節約用水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請問,目前我國節水水平如何?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全方位提升節水水平?謝謝。
陳敏:
這個問題請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來回答。
吳文慶: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國是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節水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持節水優先,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綜合採取法律、行政、技術、經濟、工程等措施,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近十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1倍、城鎮化率提高12個百分點,而全國用水總量總體穩定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可以說我國以佔全球6%的淡水資源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总量。
從2024年用水結構上看,農業用水佔全部用水量的約62%,與2014年相比,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530提高到0.580;工業用水佔全部用水量的約1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58立方米降至25立方米,規模以上的火電、鋼鐵、石化、造紙、紡織五大高耗水工業行業節水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城鎮用水佔全部用水量的約14%。同時,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利用量由2014年的60.7億立方米上升到超過230億立方米,再生水成爲北京、天津、西安、大連、青島等城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用於工業生產、城市雜用、生態環境等領域。
《意見》對全方位提升節水水平作出系統部署。下一步,水利部將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爲動力,全面構建節水制度政策體系。具體來講,在農業節水增效方面,建立健全科學灌溉制度、用水計量監測、農業水價政策、節水市場制度、節水技術及服務等5項制度體系;工業節水減排方面,建立健全定額管理、精準計量、循環利用、用水權交易、節水產業發展等5項制度體系;城鎮節水降損方面,建立健全水預算管理、水價水資源稅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再生水利用管理、節水型社會管理等5項制度體系,以制度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協同性,推進節水事業高質量發展。
謝謝。
邢慧娜:
最後一個問題。
封面新聞記者: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流水量多了、水質好了,今年斷流27年之久的西遼河干流首次實現了過流。請問按照《意見》要求,下一步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方面,將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陳敏: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正如您剛纔提到的,大家都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近年來,水利部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了母親河復甦行動,聚焦河道斷流、湖泊萎縮等問題,重點選取了88條母親河,通過實施生態補水、加強水資源調度、強化生態流量泄放等措施,改善河湖生態環境。這88條母親河中,79條是河流、9個是湖泊,目前79條河流裏74條全線貫通,另外5條增加了有水河長和時長,9個湖泊生態水位流量有效保障,大家熟悉的京杭大運河連續4年全線貫通,永定河連續5年全線貫通,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剛纔您提到的西遼河斷流了27年,今年西遼河干流首次實現了全線過流。
下一步,水利部將認真貫徹《意見》部署,堅持不懈抓好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推進母親河復甦行動取得更多成效,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方面,抓好母親河復甦行動。全面完成88條母親河復甦目標任務,希望全部貫通。制定母親河復甦標準,加快建立地市級以上母親河復甦行動名單,逐河湖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保護方案,在更大範圍推動母親河復甦。
第二方面,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理。河湖要保證一定的流量和水量,才能維繫自身的生態系統健康,也就是我們說的生態流量、生態水量。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人與河湖“爭水”現象。今年6月,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印發了《河湖生態流量管理辦法》,全面開展河湖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和已建水利水電工程下泄生態流量的確定,健全生態流量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形成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流量保障體系。同時,將生態流量下泄情況納入取水許可監管,切實保障河湖生態用水。
第三方面,強化水域岸線管理與保護。一以貫之強化河湖長制,在母親河復甦中充分發揮河湖長製作用,指導各地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強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和河道採砂監管,縱深推進清理河湖庫“四亂”問題,也就是亂佔、亂採、亂堆、乱建問題。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以高品質河湖生態環境支撐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四方面,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實施一批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水土保持生態產品轉化交易,持之以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謝謝。
邢慧娜:
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裏。感謝幾位發佈人,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再見!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