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获悉,7月4日,国新办就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发布会上表示,水利部将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特别是像四川引大济岷、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等联网补网的重大水利工程。推进各层级水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关锡璠表示,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水利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政策,明确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各自支持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平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支持范围扩展到新建中型灌区、中型引调水等工程类型,并将中型工程的中央投资支持比例提高到大型工程的同等水平。截至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水利领域年度中央投资全部下达完毕。
原文如下:
国新办就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已经公开发布,今天我们邀请到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关锡璠先生,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先生。
现在,先请陈敏先生作情况介绍。
水利部副部长 陈敏: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对水利事业和江河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江河哺育生命、支撑发展、承载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江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为江河保护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多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应对大江大河大湖多次严重洪涝灾害,保障了大旱之年城乡供水安全,守护了河湖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节水观念、意识、措施明显转变;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越来越多河湖恢复生命、实现休养生息。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依然是江河治理难度最大、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同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6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要求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水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要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合理安排水资源分配利用、产业布局等。《意见》的出台,以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对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传承弘扬水文化,健全江河保护治理制度,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荣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水关系更加和谐。
《意见》部署了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从全力保障江河安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传承弘扬水文化、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等6个方面24项举措,对江河保护治理任务作出系统安排部署。《意见》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江河保护治理的全面领导,健全中央统筹、流域协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凝聚江河保护治理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将《意见》落实落地,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邢慧娜:
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意见》提出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请问如何理解这一新格局?针对今年的防汛形势,在江河洪涝灾害防御方面有哪些措施和安排?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洪涝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灾害风险加大,防风险保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就是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贯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着力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系统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
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就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健全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蓄洪、滞洪、泄洪、排洪等综合措施,增强对洪水的主动调控能力。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优化气象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增强雨水情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构建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增强极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的应对处置能力。同时,依法加强蓄滞洪区管理和水库库容管理,留出行洪排涝通道和蓄滞洪空间。
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特征明显。大家知道,南方进入汛期后遇到了第一号台风“蝴蝶”,现在全国都进入了主汛期。截至今天早上8点,累计已经有329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个别地方极端强降雨引发山洪、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水利部围绕着“四不”目标,就是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水利部围绕这“四不”目标,重点部署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旱灾害防御各项责任制,特别是针对小型水库等薄弱环节,指导督促地方逐库落实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二是入汛以后滚动加密雨水情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三是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依托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滚动开展洪水演进数字推演,迭代优化调度方案,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四是抓好重点环节防御措施,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严格落实人员转移“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5个关键环节的责任和措施;强化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做到险情抢小、抢早、抢住;强化中小水库安全度汛措施,确保水库不垮坝。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江河保护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意见》提出6方面主要任务,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有哪些重大举措?为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水利部将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吴文庆总规划师来回答。
2025-07-04 10:24:40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
江河保护治理涉及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必须综合施策、系统谋划、整体性推进。为此,《意见》对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作出系统部署。在保障江河安澜方面,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着力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推进我国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政策制度体系,科学配置江河流域水资源,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在保护江河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方面,坚持“一河一策”,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同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江河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在传承弘扬水文化方面,着力保护水文化遗产,推进长江、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升水文化影响力。在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化全流域管理,完善江河保护治理规划体系,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深化用水权、水价等改革,健全江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江河保护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成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江河保护治理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中央统筹、流域协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工作措施,将《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要求,落实到相关规划、治理项目和改革举措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健全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鼓励公众参与江河保护治理实践,加强社会监督,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保护江河治理的强大合力。
谢谢。
长江日报记者:
国家水网建设是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国家水网建设的进展如何?在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增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张祥伟司长来回答。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 张祥伟:
谢谢你的提问。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决策部署以来,社会各界一直非常关心国家水网建设,这次《意见》也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了部署。近年来,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水网建设。我跟大家汇报一下现在我们的进展情况。
首先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经累计调水突破8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85亿人,这个工程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同时,我们大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这个工程是2022年开工建设的。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部门间、流域上下游间的联动,协同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再有,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骨干输排水通道,另一方面是重大调蓄结点。在骨干输排水通道方面,2022年以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一期、引汉济渭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新增年调水量124.8亿立方米;新开工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年调水量142.3亿立方米。在重大调蓄结点方面,西江大藤峡、新疆大石门等24座大型水库建成运用,新增供水能力34.6亿立方米,新增防洪库容26.6亿立方米。另外,新开工黄河古贤等31项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49亿立方米,新增防洪库容36.7亿立方米。
同时,系统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新开工海南昌化江水资源配置、青海柴达木水资源配置一期等一批省级水网骨干工程。新建安徽怀洪新河、广西下六甲、湖南梅山等72处大中型灌区,对19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1亿亩。积极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完成了6.3万处农村供水工程,提升3.4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
水利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特别是像四川引大济岷、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等联网补网的重大水利工程。推进各层级水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刚刚介绍到,《意见》是我国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能否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哪些背景和考虑?谢谢。
陈敏: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江河保护治理,亲自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调指出,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需要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防汛抗旱带来严峻挑战,需要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我国是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可能大家也感受到了。需要加快江河保护治理,构建现代化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牢牢把握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主动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修复保护河湖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经济社会用水超过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需要加强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修复保护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第三,我国的国情水情,决定了需要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工作。我国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需要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强国内大循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就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江河源头到河口、水域和陆域,保护水土资源、河湖功能、生物多样性,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江河造福中华民族。
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意见》提到推进防洪水库、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请问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如何落实《意见》要求?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祥伟同志回答。
张祥伟:
刚才我跟大家汇报了,国家对水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就包括防洪、供水等流域骨干工程。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十四五”规划正在具体部署安排,可以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锡璠司长回答。
陈敏:
请关司长补充回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 关锡璠:
谢谢。重大水利工程是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提升防洪减灾和供水灌溉能力,修复治理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机制跟着资金走,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的支持和改革力度,推动工程高站位谋划、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运行。
在项目谋划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领域“两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内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四川向家坝二期等大中型灌区,广东黄茅峡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浙中水资源配置等大中型引调水,以及洞庭湖重点垸堤防等长江流域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分别组织编制中小河流治理、区域排涝能力、水生态治理修复、水文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实施方案,自上而下谋划好相关重点建设项目。
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水利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政策,明确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各自支持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平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支持范围扩展到新建中型灌区、中型引调水等工程类型,并将中型工程的中央投资支持比例提高到大型工程的同等水平。截至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水利领域年度中央投资全部下达完毕。
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整装推进,要求各项目整体谋划、整合内容、整装建设、整周期维护,确保建成一个、交付一个、上图入库一个、运维考核一个。二是统筹衔接,做好防洪工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衔接,灌区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衔接,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衔接,促进发挥综合效益。三是投融资改革,公平开放水利基础设施市场,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具备供水、发电等经营性收益的项目。例如,近期四川引大济岷、福建上白石水库等重大工程已公开向民间资本推介。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深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二是及早下达中央投资,保障年度建设需求,推动工程顺利建设。三是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建设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四是强化工程运行管护,及时开展维修养护,促进长期稳定发挥效益。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意见》提出实施地下水保护治理行动。请问,在华北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治理重点是什么?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张祥伟司长来回答。
张祥伟:
谢谢工人日报记者。地下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中很重要的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地下水严重超采,会导致河湖萎缩、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2019年以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同时,从“十四五”开始,全面推进除华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从全国来看,与2015年相比,我们可以从几个数据看到这个变化,地下水超采的省份由21个降到了18个,超采量减少31.9%,超采区面积减少6.8%,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从华北地区来看,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超采量较2015年减少85.8%,超采区面积减少32.8%,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98.9%。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了3.19米、深层地下水位回升了8.46米。比如,北京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了复涌。
水利部将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深入贯彻《地下水管理条例》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一方面,根据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形势变化,谋划制定新一轮综合治理方案,在已有治理工作基础上,提出地下水压采、回补和河湖恢复面积等具体目标,从节水、产业结构调整、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方面采取措施,压减超采量,填补亏缺量,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确保正常来水年份地下水水位不降低,力争实现地下水水位持续稳中有升。
另一方面,加强其他超采区治理,持续推进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辽河流域、黄淮地区、汾渭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麓及吐哈盆地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缓解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
谢谢。
中宏网记者:
我们注意到,《意见》提出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请问,如何理解文件中的这一具体要求?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关锡璠副司长来回答。
关锡璠:
谢谢提问。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资源既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意见》提出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好江河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的关系,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一是兴利除弊,科学开发利用江河水资源。坚持防御流域性洪水与局域性灾害并重,统筹提升防洪工程能力和科学精准应对能力,强化洪水蓄泄调控和应急转移避险,有效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灾害。加强骨干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提升城乡供水品质和抗风险能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灌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二是保护优先,持续改善江河水生态环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江河源头至河口、水域和陆域的全域保护,形成以江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为骨架,以湖泊、水库、湿地等为节点的江河生态保护带。推进重要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加强水环境风险隐患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人水和谐,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对江河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水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完成跨行政区域江河水量分配,持续开展地下水保护治理。强化用水效率管理,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意见》提出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要求,及时下达投资,支持黄河干流青海段等防洪工程、引江济淮等供水工程、四川都江堰等灌区工程、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永定河综合治理等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做好规划编制、项目谋划、资金支持、机制改革等工作,支撑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谢谢。
邢慧娜:
请继续举手提问,还有两位记者。
经济日报记者:
节约用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请问,目前我国节水水平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来回答。
吴文庆: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节水优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综合采取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工程等措施,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而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可以说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从2024年用水结构上看,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约62%,与2014年相比,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30提高到0.580;工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约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58立方米降至25立方米,规模以上的火电、钢铁、石化、造纸、纺织五大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约14%。同时,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由2014年的60.7亿立方米上升到超过230亿立方米,再生水成为北京、天津、西安、大连、青岛等城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城市杂用、生态环境等领域。
《意见》对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作出系统部署。下一步,水利部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具体来讲,在农业节水增效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用水计量监测、农业水价政策、节水市场制度、节水技术及服务等5项制度体系;工业节水减排方面,建立健全定额管理、精准计量、循环利用、用水权交易、节水产业发展等5项制度体系;城镇节水降损方面,建立健全水预算管理、水价水资源税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再生水利用管理、节水型社会管理等5项制度体系,以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推进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
邢慧娜:
最后一个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量多了、水质好了,今年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了过流。请问按照《意见》要求,下一步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陈敏: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大家都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近年来,水利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了母亲河复苏行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重点选取了88条母亲河,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加强水资源调度、强化生态流量泄放等措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这88条母亲河中,79条是河流、9个是湖泊,目前79条河流里74条全线贯通,另外5条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9个湖泊生态水位流量有效保障,大家熟悉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贯通,海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刚才您提到的西辽河断流了27年,今年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了全线过流。
下一步,水利部将认真贯彻《意见》部署,坚持不懈抓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更多成效,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方面,抓好母亲河复苏行动。全面完成88条母亲河复苏目标任务,希望全部贯通。制定母亲河复苏标准,加快建立地市级以上母亲河复苏行动名单,逐河湖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保护方案,在更大范围推动母亲河复苏。
第二方面,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河湖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才能维系自身的生态系统健康,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态流量、生态水量。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人与河湖“争水”现象。今年6月,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了《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全面开展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的确定,健全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形成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同时,将生态流量下泄情况纳入取水许可监管,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
第三方面,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在母亲河复苏中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指导各地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河道采砂监管,纵深推进清理河湖库“四乱”问题,也就是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四方面,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持之以恒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谢谢。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
本文编选自“中国网”;FOREXBNB编辑: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