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8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印發《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目標到2027年,數智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環節廣泛應用,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佔比達50%,建成不少於2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帶動機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不少於200個優秀場景化解決方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到2030年,機械工業規上企業基本完成一輪數字化改造,重點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實現數據互聯、共享協同,骨幹企業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佔比達60%,建成不少於5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基本形成系統完備、安全可控的產品及服務供給體系,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原文如下:

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

機械工業是爲國民經濟發展、國防軍工建設和民生事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產業覆蓋面廣、產品種類多、產品結構複雜、產業鏈條長、大批量生產與小批量定製共存等特點突出。加快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既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撐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爲落實《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加快推動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要求,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以提質降本增效和價值創造重塑爲目標,以裝備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爲主線,以產品智能化、生產數智化、服務智慧化爲抓手,聚焦企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堅持創新發展、安全可控,堅持場景牽引、問題導向,研製一批智能裝備、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拓展一批智慧服務,推動機械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爲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的技術裝備保障。

到2027年,數智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環節廣泛應用,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佔比達50%,建成不少於2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帶動機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不少於200個優秀場景化解決方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到2030年,機械工業規上企業基本完成一輪數字化改造,重點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實現數據互聯、共享協同,骨幹企業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企業佔比達60%,建成不少於500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基本形成系統完備、安全可控的產品及服務供給體系,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智能裝備創新發展行動

1.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攻關。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針對感知、控制、執行等短板,突破高速動態感知、特徵提取等智能感知技術,以及低功耗、高靈敏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智能傳感器;突破自主學習、優化控制策略等智能控制技術,以及高可靠高集成的可編程控制器、驅控一體化運動控制器等智能控制器;突破數字液壓、精密氣動、電子傳動等數字執行機構和基礎零部件。加快新型工業軟件研製,支持工藝、農藝、醫技等技術知識軟件化,開發一批工業APP、雲 2 化軟件、雲原生软件等,推動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與裝備技術融合應用。

2.推動整機集成創新。面向工業領域老舊設備改造需求,深入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支持企業集成應用感知、控制、執行等智能部件,改造提升一批老舊、低效、高能耗的在役裝備。面向國防軍工和國家戰略需求,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重大項目,突破一批工業母機、工業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智能檢測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礦山深部安全開採裝備等智能裝備。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發展一批智能農機裝備、醫療裝備、紡織機械、食品機械、節能環保裝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民生裝備。面向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一批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產品等未來高端裝備。

3.加快智能裝備推廣應用。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臺,圍繞工業母機、農機裝備、醫療裝備、安全應急裝備、智能礦山裝備、機械基礎件等行業關鍵產品工程化產業化需求,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搭建虛實融合的試驗驗證環境。加快首臺(套)裝備推廣應用,建立應用全過程數智化監測體系,保障應用過程風險可控。面向人機協同作業、在線智能檢測、智能倉儲等典型場景,分行業打造一批低成本、可複用的系統解決方案,加快智能裝備及系統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的滲透普及。編制工業母機、機器人、儀器儀表等應用推廣目錄,組織開展“機器人+”應用行動、“工業母機+”百行萬企產需對接、智能製造進園區等活動,推動智能裝備在汽車、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清潔能源、農業、建築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專欄1 智能裝備創新發展工程

01工業母機

面向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需求,重點發展數控立式/臥式/龍門(五軸)加工中心、數控車牀和車削中心、鑄造裝備、鍛壓裝備、增材製造裝備等。推廣數控機牀工業互聯互通通訊協議(NC-Link),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母機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工業母機。

02工業機器人重點發展高精度重載機器人、技能作業型機器人、特殊環境作業機器人,建設一批工業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中試驗證平臺,在汽車、船舶、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一批大負載焊裝機器人、防爆噴塗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高端工業機器人。

03儀器儀表重點發展高分辨率光譜儀、質譜儀、色譜儀、超寬帶高分辨率數字存儲示波器等科研儀器,複雜構件表面質量檢測、內部缺陷無損檢測、裝配參數在線測量等智能檢測裝備,環境監測、導航測繪、地質勘探、核子及核輻射測量等領域專用儀器儀表,以及高端探測器與傳感器、高端信號發生和輻射源部件、精密分析分離與控制部件等關鍵零部件,儀器儀表基礎軟件與數據庫等行業圖譜庫及軟件。

04智能控制裝備重點發展一批分佈式智能控制系統、自適應柔性控制系統、實時資源調度控制一體化邊緣控制器、驅控一體化運動控制器、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統、高集成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智能控制裝備,推進人工智能與實時控制技術深度融合。

05 智能物流裝備重點發展高速重型堆垛機、高速智能分揀機、智能多層多向穿梭車,智能高密度存儲穿梭板、高參數智能立體倉庫,高速大容量輸送與分揀成套裝備、車間物流智能化成套裝備等。

06 醫療裝備重點發展新一代智能監護系統、基於腦機接口智能康復訓練裝備、智能假肢等創新醫療裝備,建設一批智能化醫療裝備中試驗證平臺,推廣應用一批智能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智能手術機器人、智能經絡中醫診斷系統等先進適用醫療裝備。

07 製藥裝備重點發展高性能細胞培養罐及附屬系統、蛋白質分離純化設備、高標準製劑裝備、微反應連續合成和口服制劑連續製造設備、複雜製劑生產和檢測設備等,持續推進高端傳感器、新型生物反應器等突破和應用。

08 農機裝備重點發展大馬力智能拖拉機、大喂入量穀物聯合收穫機、大型高速精密播種機、自走式寬幅噴杆噴霧機、糞肥還田機、側深施肥機、水肥藥一體化裝備、設施園藝裝備、設施水產養殖裝備、規模化養殖裝備等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地拖拉機、輕簡型甘蔗收穫機、山地玉米收穫機等丘陵山區適用智能農機。深入開展無人農業作業試驗,建設無人農業作業試驗區,探索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集成配套新路徑。

09 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發展“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新能源機車、智慧地鐵與市域列車、磁懸浮交通裝備等一批智能軌道交通裝備,持續推進智能裝備、智慧服務、智慧城軌等技術升級,形成完善“產品+”“系統+”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統解决方案。

10安全應急裝備面向製造業、礦山、危化品、工貿、能源、交通、住建等重點行業領域本質安全水平提升需求,以及洪澇、乾旱、颱風、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範和應急救援處置需要,重點發展監測預警裝備、應急通信裝備、專用安全生產裝備設施、安全材料及產品、個體防護裝備、搶險救援處置裝備、消防滅火裝備、應急保障裝備等,推動裝備向智能化、輕型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11礦山裝備重點發展智能快掘成套裝備、硬巖截割掘進裝備、智能鑽探裝備、智能工作面綜採成套裝備、無人化智能鑽爆裝備、薄煤層和薄礦脈智能開採裝備、智能化鏟裝及運輸裝備、智能化尾礦充填成套裝備、露天礦山大型智能採剝裝備、智能特種作業機器人、新型礦用無人駕駛車輛等核心裝備。加快礦山智能裝備核心零部件、傳感器、關鍵控制單元和操作系統的研發應用。

12工程機械重點發展面向智能化作業場景、無人駕駛運營系統的高端、綠色工程機械,持續推進智能負載管理技術、動態穩定性控制技術、自適應操作輔助技術、主動安全技術和能源管理技術的突破應用,不斷提高智能工程機械自主識別的精準性和自主運行的穩定性。

(二)智能製造擴面普及行動

4.加快推進企業數智化轉型。開展數字化轉型改造行動,實施一批“智改數轉網聯”改造項目,推進老舊設備更新和“啞” 設備改造,支持企業實施軟硬一體化改造,推動生產設備和信息系統全面互聯互通,促進數字化集成應用創新,提升企業數字化精益管理水平。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支持數字化基礎較好的企業圍繞數字化研發設計、產線柔性配置、智能倉儲、設備運維、供應鏈彈性管控等典型場景開展智能化升級,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融合應用,探索未來製造模式,推動業務模式和企業形態創新。組織行業機構研究梳理智能製造典型場景和行業特色場景,以及要素參考指引,爲企業轉型提供參考。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支持企業結合自身需求實施設備自動化改造、數據採集、上雲上平臺等投入少、見效快的數字化“微改造”,夯實數字化基礎。

專欄2 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工程

01 基礎級智能工廠開展數字化網絡化基礎能力建設,圍繞智能製造典型場景部署必要的智能製造裝備、工業軟件和系統,實現核心數據實時採集、關鍵生產工序自動化、生產與經營管理信息化,開展點狀智能化探索。

02 先進級智能工廠提升數字化網絡化集成能力,面向智能製造典型場景廣泛部署智能製造裝備、工業軟件和系統,實現生產經營數據互通共享、關鍵生產過程精準控制、生產與經營協同管控,在重點場景開展智能化應用。

03 卓越級智能工廠強化數字化網絡化持續優化能力,面向智能製造典型場景體系化部署智能製造裝備、工業軟件和系統,實現設計生產經營數據集成貫通、製造裝備智能管控、生產過程在線優化,開展產品全生命週期和供應鏈全環節的綜合優化,推動多場景系統級智能化應用。

04 領航級智能工廠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與製造全過程的深度融合,實現裝備、工藝、軟件和系統的研發與應用突破,推動研發範式、生產方式、服務體系和組織架構等創新,探索未來製造模式,帶動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

5.協同推進鏈式數字化轉型。開展智慧供應鏈建設,支持工業母機、工程機械、農機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醫療裝備、礦山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建設供應鏈協同平臺,推動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可信交互、資源柔性配置。支持供應鏈上下游協同改造,鼓勵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制定協同技術改造方案,開展複雜設備網絡協同設計、多工廠分佈式協同製造、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管理等數字化協同改造。支持骨幹企業開展能力共享,開放數據接口,以標準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普及智能製造裝備、先進製造工藝、優秀管理理念等,帶動中小企業鏈式轉型。

6.引導區域整體數字化轉型。開展高標準數字園區建設,暢通園區內數據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探索園區數字化整體提升路徑。鼓勵裝備產業集羣、園區聚焦共性需求,建設共享加工中心、鑄造中心、塗裝中心、表面處理中心、檢測中心等,探索區域協同設計、協同生產、協同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開展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鼓勵地方、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裝備產業集羣核心承載園區等聚焦主導產業,組織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項目建設,培育一批共性場景,引導企業“看樣學樣”。建設一批區域、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爲企業數智轉型提供評估診斷、中試驗證、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

(三)智慧服務拓展提升行動

7.提升裝備服務功能。引導企業聚焦用戶個性化需求,提升產品數據獲取、互聯互通、人機交互、輔助決策、自主執行等智慧服務功能。鼓勵工業母機、工程機械、農機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醫療裝備、礦山裝備、製藥裝備等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建設一批智能運維管理平臺,開展設備遠程故障診斷、運行參數優化、運行軌跡跟蹤、預測性維護、共享調配等智能運維服務。支持有能力的裝備製造企業由設備供應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拓展或轉型,面向行業用戶數字化轉型需求,提供高水平、專業化、一站式集成服務。

8.培育智慧服務場景。應用智能軌道交通裝備、智能港口裝備、智能物流裝備等,打造智慧公路、智慧鐵路、智慧城軌、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物流、智慧樞紐等智慧交通場景。深入開展無人農業作業試驗,加快無人農業作業試驗區建設。推廣應用智能化動力及耕種管收作業裝備、設施園藝裝備、畜牧水產養殖裝備等,培育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及屠宰加工等智慧農業場景。開展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醫療裝備融合應用,打造醫學影像輔助判讀、遠程會診等智慧醫療場景,推動醫療應急機器人、智能救護車等裝備研發應用。開展智能建造、智慧礦山試點,應用工程測量無人機、建築機器人、施工裝備集成平臺,以及智能挖機、礦卡、鑽機、特種機器人等,打造智能測繪、建築部品部件智能生產、人機協同施工作業等智慧施工場景。推動應急機器人、智能消防車、救援裝備等安全應急裝備應用,遴選一批典型案例,打造安全應急基地。

9.挖掘裝備數據價值。開展裝備全生命週期數據治理,完善智能裝備數據採集、安全存儲、知識可視化、規範利用等數據治理體系,形成可控制、可信任、可追溯的高質量數據資源。實施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農機裝備、醫療裝備、礦山裝備等行業建設一批可信數據空間,探索培育數據驅動的產融合作、協同創新等新模式新業態。加速裝備全生命週期數據價值化,鼓勵數據交易機構聚焦裝備全生命週期數據,探索裝備數據流通交易模式,推動構建智能裝備數據服務生態。

(四)基礎支撐強化夯實行動

10.完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面向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需求,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明確關鍵領域智能製造標準重點建設方向。加快推進標準研製,圍繞智能裝備、智能製造、智慧服務等方面,針對裝備數智功能、智能場景、新技術融合、評價體系等方向推進標準研製。加強標準宣貫應用,以標準指導企業開展典型數字化轉型場景建設,支持構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協調配套的“標準羣”。持续推进智能製造标准应用试点,鼓勵企業建設一批智能“母工廠”,固化並標準化推廣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發展經驗。

專欄3數字化轉型標準提升工程

01標準體系建設滾動制修訂《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研究提出智能裝備、智能製造、智慧服務等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重點標準方向。

02重點標準研製面向智能裝備重點研製產品數據採集接口、互聯通信協議、數據字典、人機交互、工藝知識庫等標準。面向智能製造重點研製設計製造一體化、可重構柔性生產、精益數字化管理等智能場景標準,數字孿生裝備、工業人工智能、工業數據流通等新技術融合應用標準。面向智慧服務重點研製數據驅動服務、模型即服務、智能運維服務等標準。完善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評價等標準。

03標準應用推廣推動機器視覺在線檢測、智能工廠數字化設計、遠程運維、預測性維護等成熟標準在機械工業應用,開展面向典型場景數字化轉型“標準羣”建設和總結,推動成功經驗在中小企業推廣。

11.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給,針對多裝備協同作業、裝備運行優化、設備遠程運維等行業典型應用,推動“雲邊端”算力協同發展。支持行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佈局一批面向細分行業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基礎件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探索建立重點行業智能裝備全生命週期數據流通和追溯體系。支持行業企業開展內外網改造,根據企業自身需求靈活部署5G行業虛擬專網、工業光網、工業以太網、北斗導航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支撐裝備全生命週期、生產製造全過程和供應鏈全環節數據互聯互通。

12.加強網絡與數據安全治理。實施工業互聯網安全分類分級管理,推動企業落實《工業互聯網安全分類分級管理辦法》《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指南》要求,開展自主定級、分級防護、符合性評測、安全整改等全環節工作,指導重點企業加強網絡安全監測手段建設,加強重要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防護,提升網絡安全綜合保障能力。推動研製重點細分行業重要數據識別等標準規範,指導企業開展重要數據識別和目錄備案,落實分級保護、風險評估、監測應急等要求,應用數據安全技術產品,強化數據安全保障,提升保護能力。

三、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協同。加強部門協同,共同推進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技術攻關、裝備創新、推廣應用、標準研製、人才培養等。加強央地協作,鼓勵地方、園區出臺配套政策,引導各類社會資源集聚,形成系統推進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及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智庫作用,開展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鼓勵行業組織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加強政策宣貫、行業監測、決策支撐和企業服務。

(二)提升公共服務。支持現有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標準試驗驗證平臺和服務機構提升檢驗檢測、質量認證、計量測試、諮詢規劃、安全評估等專業服務能力,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提升国家智能制造数据资源公共服務平台等载体能力,鼓励地方建设一批区域和行业公共服務平台,爲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評估診斷、標杆案例、供需对接等公益服務。完善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績效評價等指標體系,鼓勵地方組織規模以上機械企業廣泛開展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與數字化水平自評估。

(三)加強人才培養。開展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重點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需求摸底,推動構建重點人才和專家信息庫。支持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建設,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加快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推動卓越工程師能力評價,着力培養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急需緊缺人才。面向先進製造技術、產品創新、智能製造系統等方向,強化工藝技術傳承,加快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四)深化國際合作。加強與相關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的交流,開展數字化轉型技術、標準、人才等合作。依託“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充分發揮國際智能製造聯盟、IEC智能製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委會、金磚創新基地、金磚國家智能製造和機器人工作組等機構作用,推動智能裝備、配套服務、相关標準等“走出去”。支持跨國企業在華建設高水平智能工廠、研發中心等,共同建設富有韌性的全球生產網絡。

本文編選自:工信部官網;FOREXBNB編輯:陳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