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在美國建廠以規避特朗普新關稅政策

瑞士醫藥巨頭羅氏在美國新關稅政策宣佈後迅速行動,其美國業務部門已開始建設新制造設施,並承諾在美國市場投資500億美元。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佈,自10月1日起,美國將對品牌或專利藥品的進口徵收100%的關稅,除非製藥公司正在美國建設大型製造工廠。

羅氏的發言人提到,公司已於8月25日發佈公告,宣佈其基因泰克部門在北卡羅來納州霍利斯普林斯建設新設施的計劃,並承諾在美國市場製造和研發方面投資500億美元。羅氏與諾華作爲瑞士最大的兩家制藥公司,在全球製藥領域佔據重要地位,且在美國擁有重要的生產業務。諾華也在今年早些時候作出在美國市場進行大額投資的承諾,但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行業消息人士預計,基於美國方面的初步指示,特朗普週四所列的關稅很可能不適用於羅氏和諾華這兩家瑞士醫藥巨頭。瑞士政府表示,相關部門正在分析特朗普藥品關稅政策措施的潛在影響,但目前尚不清楚具體影響。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自10月1日起,美國將對多類進口產品實施新一輪高額關稅,其中對任何品牌或專利的醫藥產品徵收100%的關稅。特朗普表示,藥品關稅不適用於在美國建廠的公司,他將這些工廠定義爲“破土動工”或“在建”。今年以來,特朗普多次針對醫藥行業出臺政策,以“降藥價”和“醫藥供應鏈迴流美國”爲兩大主題。

華爾街分析師指出,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歐洲醫藥巨頭如諾華、羅氏、賽諾菲、阿斯利康以及拜耳等將面臨沉重打擊。這些公司要麼承受鉅額關稅成本,要麼在短期內投入數百億美元將關鍵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境內或其自由貿易伙伴。這可能導致歐洲本土製藥業萎縮和失業。供應鏈轉移過程漫長、複雜且成本極高,絕非短期內能輕易完成,期間必然伴隨混亂和供應中斷風險。

對於全球醫藥行業來說,進入美國市場的“路徑選擇”將被重塑。若成品藥在境外生產後直接進口美國,除非生產主體正在美國建廠,否則面臨100%關稅,價格與利潤模型會被顯著侵蝕。對以自研創新藥出海爲目標、且短期不打算在美建產能的企業,屬於一記重錘。若採用“在美生產/轉移至美國CDMO”,可通過美國本土生產滿足豁免條件,从而规避關稅,但是此舉必然將推高初期資本開支與單位成本,但保住商業可行性;對美國本土CDMO/CMO可謂構成訂單利好,政策相關的催化與邏輯與羅氏的“在美建廠”動作基本一致。把美國商業化交給擁有在美產能的合作方(或由其负责在美生產/代工),可天然绕开關稅,因此與擁有美國製造網絡的藥企達成更深合作(股權、里程碑、分成)的商業前景無疑更加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