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在美国建厂以规避特朗普新关税政策

瑞士医药巨头罗氏在美国新关税政策宣布后迅速行动,其美国业务部门已开始建设新制造设施,并承诺在美国市场投资500亿美元。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品牌或专利药品的进口征收100%的关税,除非制药公司正在美国建设大型制造工厂。

罗氏的发言人提到,公司已于8月25日发布公告,宣布其基因泰克部门在北卡罗来纳州霍利斯普林斯建设新设施的计划,并承诺在美国市场制造和研发方面投资500亿美元。罗氏与诺华作为瑞士最大的两家制药公司,在全球制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且在美国拥有重要的生产业务。诺华也在今年早些时候作出在美国市场进行大额投资的承诺,但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行业消息人士预计,基于美国方面的初步指示,特朗普周四所列的关税很可能不适用于罗氏和诺华这两家瑞士医药巨头。瑞士政府表示,相关部门正在分析特朗普药品关税政策措施的潜在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具体影响。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其中对任何品牌或专利的医药产品征收100%的关税。特朗普表示,药品关税不适用于在美国建厂的公司,他将这些工厂定义为“破土动工”或“在建”。今年以来,特朗普多次针对医药行业出台政策,以“降药价”和“医药供应链回流美国”为两大主题。

华尔街分析师指出,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欧洲医药巨头如诺华、罗氏、赛诺菲、阿斯利康以及拜耳等将面临沉重打击。这些公司要么承受巨额关税成本,要么在短期内投入数百亿美元将关键生产线转移至美国境内或其自由贸易伙伴。这可能导致欧洲本土制药业萎缩和失业。供应链转移过程漫长、复杂且成本极高,绝非短期内能轻易完成,期间必然伴随混乱和供应中断风险。

对于全球医药行业来说,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径选择”将被重塑。若成品药在境外生产后直接进口美国,除非生产主体正在美国建厂,否则面临100%关税,价格与利润模型会被显著侵蚀。对以自研创新药出海为目标、且短期不打算在美建产能的企业,属于一记重锤。若采用“在美生产/转移至美国CDMO”,可通过美国本土生产满足豁免条件,从而规避关税,但是此举必然将推高初期资本开支与单位成本,但保住商业可行性;对美国本土CDMO/CMO可谓构成订单利好,政策相关的催化与逻辑与罗氏的“在美建厂”动作基本一致。把美国商业化交给拥有在美产能的合作方(或由其负责在美生产/代工),可天然绕开关税,因此与拥有美国制造网络的药企达成更深合作(股权、里程碑、分成)的商业前景无疑更加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