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格局重塑:各國尋找新市場以規避美國高關稅

隨着美國實施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的關稅,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加拿大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數量已超過美國,中國在大豆收穫季避開美國豆農,轉而從南美種植戶手中採購。印度與中國恢復直航,重啓稀土貿易,結束了多年的冰凍關係。全球經濟並未如預期般陷入低迷,反而顯示出強大的韌性。

小型經濟體也在適應美國市場準入門檻抬升的新現實。祕魯爲其藍莓開拓亞洲市場,萊索托將紡織業生產重心轉向亞洲、歐洲及非洲其他地區。14個國家已組建夥伴關係,旨在促進相互間的貿易與投資。

儘管外界曾擔憂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會引發經濟衰退,但全球經濟並未如預期般陷入低迷。今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WTO)已將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長預期從0.9%上調至2.4%。

航運公司、港口運營商等物流企業首當其衝感受到這些變化。馬尼拉港口運營商——國際集裝箱碼頭服務公司(ICTSI)的執行副總裁Christian Gonzalez指出,面對美國的貿易壁壘,中國製造商正積極開拓替代市場。該公司股價今年已上漲近30%。

全球商品流向的變化尚未引發“地震級”動盪,更多是細微調整,但這些變化已開始在數據中顯現。8月,中國出口增速降至六個月來最低,其中對美出口暴跌33%;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月中國對東盟十國出口增長近23%,對歐盟出口增長10%,對非洲出口增長26%。這些數據表明,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仍有望實現1.2萬億美元的創紀錄貿易順差。

出口目的地 出口增長
美國 -33%
東盟十國 23%
歐盟 10%
非洲 26%

海事數據服務商Clarksons Plc預測,作爲中美貿易的主要通道,跨太平洋航線今年的貨運量將收縮近3%;但其他所有航線均呈現增長態勢,儘管增速較2024年有所放緩。

“很明顯,我們正在重塑國際貿易版圖,”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副教授Ina Simonovska表示,她預測,“未來各國之間、以及國家子羣體之間,將會湧現更多雙邊貿易協定。”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她與布魯塞爾的其他官員正全力擴展歐盟的貿易伙伴網絡(目前已涵蓋76個合作伙伴),包括加速推進此前拖延多年的談判。歐盟各國目前正推進與南美共同市場的協定批准進程——該市場覆蓋7.8億消費者,這份協定的談判已歷時25年。今年9月,經過近十年磋商,歐盟還與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同樣,自2017年啓動的歐盟-澳大利亞協定談判,也在今年6月取得突破性進展。

儘管全球貿易展現出韌性,但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貿易問題專家Eswar Prasad仍警告稱,各國爭相簽署雙邊或區域協定的熱潮,可能會將小型經濟體排擠出局——這些經濟體長期依賴由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基於規則的貿易體系。

例如,作爲世貿組織最新成員的東帝汶,這個東南亞國家人口僅140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1300美元,2002年從印尼獨立後,長期面臨局勢動盪。儘管特朗普政府曾竭力削弱世貿組織的作用,但東帝汶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代表安東尼奧・達孔塞桑仍對加入世貿組織抱有期待——他希望通過爲該國咖啡、香草和水果打開新市場,助力依賴石油的本國經濟實現多元化。

特朗普的貿易戰在美國本土也激起漣漪。Ben Knepler在賓夕法尼亞州沃林福德經營着一家名爲“True Places”的公司,該公司設計的戶外座椅由柬埔寨工廠生產。由於關稅導致商業模式難以爲繼,他已停止將產品進口到美國,轉而在海外尋找客戶,試圖讓公司維持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