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格局重塑:各国寻找新市场以规避美国高关税

随着美国实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高水平的关税,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加拿大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数量已超过美国,中国在大豆收获季避开美国豆农,转而从南美种植户手中采购。印度与中国恢复直航,重启稀土贸易,结束了多年的冰冻关系。全球经济并未如预期般陷入低迷,反而显示出强大的韧性。

小型经济体也在适应美国市场准入门槛抬升的新现实。秘鲁为其蓝莓开拓亚洲市场,莱索托将纺织业生产重心转向亚洲、欧洲及非洲其他地区。14个国家已组建伙伴关系,旨在促进相互间的贸易与投资。

尽管外界曾担忧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会引发经济衰退,但全球经济并未如预期般陷入低迷。今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已将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预期从0.9%上调至2.4%。

航运公司、港口运营商等物流企业首当其冲感受到这些变化。马尼拉港口运营商——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公司(ICTSI)的执行副总裁Christian Gonzalez指出,面对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制造商正积极开拓替代市场。该公司股价今年已上涨近30%。

全球商品流向的变化尚未引发“地震级”动荡,更多是细微调整,但这些变化已开始在数据中显现。8月,中国出口增速降至六个月来最低,其中对美出口暴跌3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月中国对东盟十国出口增长近23%,对欧盟出口增长10%,对非洲出口增长26%。这些数据表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年仍有望实现1.2万亿美元的创纪录贸易顺差。

出口目的地 出口增长
美国 -33%
东盟十国 23%
欧盟 10%
非洲 26%

海事数据服务商Clarksons Plc预测,作为中美贸易的主要通道,跨太平洋航线今年的货运量将收缩近3%;但其他所有航线均呈现增长态势,尽管增速较2024年有所放缓。

“很明显,我们正在重塑国际贸易版图,”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副教授Ina Simonovska表示,她预测,“未来各国之间、以及国家子群体之间,将会涌现更多双边贸易协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她与布鲁塞尔的其他官员正全力扩展欧盟的贸易伙伴网络(目前已涵盖76个合作伙伴),包括加速推进此前拖延多年的谈判。欧盟各国目前正推进与南美共同市场的协定批准进程——该市场覆盖7.8亿消费者,这份协定的谈判已历时25年。今年9月,经过近十年磋商,欧盟还与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样,自2017年启动的欧盟-澳大利亚协定谈判,也在今年6月取得突破性进展。

尽管全球贸易展现出韧性,但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贸易问题专家Eswar Prasad仍警告称,各国争相签署双边或区域协定的热潮,可能会将小型经济体排挤出局——这些经济体长期依赖由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

例如,作为世贸组织最新成员的东帝汶,这个东南亚国家人口仅140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300美元,2002年从印尼独立后,长期面临局势动荡。尽管特朗普政府曾竭力削弱世贸组织的作用,但东帝汶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代表安东尼奥・达孔塞桑仍对加入世贸组织抱有期待——他希望通过为该国咖啡、香草和水果打开新市场,助力依赖石油的本国经济实现多元化。

特朗普的贸易战在美国本土也激起涟漪。Ben Knepler在宾夕法尼亚州沃林福德经营着一家名为“True Places”的公司,该公司设计的户外座椅由柬埔寨工厂生产。由于关税导致商业模式难以为继,他已停止将产品进口到美国,转而在海外寻找客户,试图让公司维持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