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工业大模型应用市场规模约12.1亿元人民币,2025年成关键落地点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工业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2024:初起步》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大模型应用市场规模约为12.1亿元人民币。企业预算主要投向平台与基础模型体系,市场驱动力源自于企业“不要落后”的探索心态,评估标准正从“有没有”转向“值不值”。
2025年被视为工业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关键年。开源与国产基础模型性能持续提升,多模态理解与工具调用趋于稳定,边缘侧推理在生产现场常态化,企业对可控性提出更高要求,包括数据属地化、过程可审计、版本可灰度、风险可回退等,这些要求正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
未来两到三年的演进路径
技术层面,大模型将从“可回答”迈向“可执行”,长上下文与函数调用叠加RAG和知识图谱,使系统在权限受控下可跨系统发起动作,闭环到工单、检修与调度。
工程层面,重心将从“重平台、轻场景”转向“轻平台、重场景”,价值由可复制的场景包兑现,方法论、模板化与参数化迁移决定交付效率。
产业层面,策略将从“广撒网”回归“穿透力”,景气度更稳且数据可得性更好的行业(如能源、公用事业、部分流程与高端装备)将率先形成标杆,再向同集团、同区域、同业扩散。
技术供应商策略
对技术供应商而言,策略的关键是“少而准”,围绕确定性高的五类智能体深耕:多模态知识检索、文档生成与合规审核、海量对象沟通、经验萃取与根因/工艺优化、以及跨系统查询到自动执行。每一类都以明确KPI设定里程碑,如一次通过率、OEE与良率提升、能耗与工单周期下降、人工干预率降低,并以SLA绑定业务价值,而非仅给出接口可用率。
工程基线坚持“边缘优先+大小模型协同”:在现场侧通过轻量化与缓存保障实时与隐私,中心侧统一完成策略学习、回归评测与版本治理。数据与知识层面以“工业RAG 2.0”整合文本、视频、时序等数据,并用知识图谱统一治理BOM、工艺、设备、告警与工单,打通“能找—能懂—能用”的链路。
商业与生态同步升级:从一次性项目制转向“平台订阅+场景包+节省分享”,以经常性收入覆盖持续运维与版本治理;提前完成与ERP/MES/PLM/SCADA/DCS及关键OT设备的适配与互认证,落实数据主权、模型备案、行为追溯及国产软硬件适配。
IDC中国新兴技术研究部助理研究总监崔凯表示,工业大模型的胜负不在参数,而在可复制的工程化能力。谁能把高价值场景沉淀为可审计、可运维、可度量的智能体产品包,并以平台化与边缘化架构低成本扩张,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