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五,当美元价值下降和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时,新台币意外地大幅上涨了3%,创下了四十年来最大的单日涨幅,震惊了外汇交易市场。到了本周一,新台币再次出现了惊人的涨幅,兑美元的汇率在开盘时上升了4%,达到了自2023年2月以来的最高点,同时也刷新了自1988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记录。
这次新台币的大幅上涨表面上看起来是“繁荣昌盛”,例如,在贸易谈判的乐观预期推动下,美国的科技行业可能会增加从中国台湾进口的半导体,从而增加了对新台币的需求。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中国台湾的寿险巨头们在恐慌中集体对冲美元风险敞口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目前,一场长期潜伏的金融风暴可能正在悄然逼近:巨额的货币错配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着美元的贬值而引爆。
长期以来,当地寿险公司一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结构性错配问题。
自2000年初以来,中国台湾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占其GDP的5%至7%,如何处理这些美元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地的寿险公司也面临着本地债券资产短缺的问题,规模难以继续扩大,因此两者“一拍即合”,中国台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成为了全球固定收益市场中一个被低估的重要力量。
截至今年1月,中国台湾的外汇储备高达1.7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债券),这相当于其GDP的200%以上,是台湾债券市场规模的5倍以上,寿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具体来看,约有1万亿美元掌握在私人手中,其中7000亿美元具体持有在保险投资组合中。在巅峰时期,寿险公司每年购买超过50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他们用新台币发行保单,再拿这些钱投资海外美元资产,利润十分可观。
然而这种“依赖新台币融资但持有美元资产”的策略造成了巨大的货币错配风险。外汇敞口错配程度超过其投资组合的40%,约合4600亿美元,仅此一项就占中国台湾GDP的60%以上。
这种错配导致中国台湾的寿险行业同时面临三重风险:美元兑新台币贬值导致资产价值下降、货币对冲成本高企吞噬利润、美债收益率走高造成的资本损失。一旦美元贬值或美国利率上升,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巨额亏损,甚至会影响台湾金融市场的稳定。
由于中国台湾大量投资美元资产,因此其金融稳定面临的最大风险实际上是美元疲软,尤其是美元疲软与美国高利率的叠加效应。
台湾寿险公司持有的多数债券是期限极长、结构复杂的美元计价债券,这使得美国利率变动与中国台湾金融系统高度联动。美国利率上升,就会导致寿险公司遭遇巨额账面亏损。
目前,多数长期高评级美元企业债的市场价格已经比面值低了10%到15%。套用到中国台湾寿险业持有的7000亿美元美债上,未实现亏损的规模可能等于甚至超过整个寿险行业的资本金总额。
长期以来,中国台湾的“中央银行”是通过提供掉期交易帮助寿险公司对冲风险,维持了表面上的稳定。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贸易摩擦不仅推高了美债收益率,还让中国台湾的“中央银行”在干预汇市时面临更多外部压力和制约。这也导致其央行难以像过去那样大手笔干预汇市,这也是上周五新台币暴涨的关键原因之一。
中国台湾的寿险公司虽然有对冲货币风险,但并不彻底。
目前仍有约200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没有保障,相当于台湾GDP的四分之一。因此若汇率波动剧烈,可能迅速吞噬保险业资本金。
这些对冲工具大多数通过外汇远期合约完成——即在未来1到3个月将美元换回新台币。通过不断滚动这些合约,试图避免汇率变动造成损失。但这种操作是有代价的,远期对冲的成本取决于双方的短期利差,曾在美联储激进加息期间高达年化5%以上。
部分对冲曾由中国台湾的“中央银行”提供支持,如今规模缩小至约1000亿美元。另外,还有约1000亿美元对冲通过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完成,但这类工具用离岸美元结算,无法真正换回新台币,遇到兑付压力时几乎无效。
展望后市,如果美元继续疲软,而中国台湾无法有效干预,当地寿险业可能被迫进一步大规模对冲其美元敞口,从而引发新台币进一步升值的螺旋效应。
这不仅会损害中国台湾的出口竞争力,更可能导致寿险业面临严重的偿付能力危机。
而随着美元进入可能的长期贬值通道,这场金融风暴也许只是全球金融重构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