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美聯儲之間的拉鋸戰,會在何時將美國推向經濟衰退的深淵?
高盛的最新研究通過實時監控45個經濟指標的表現,發現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時期,部分指標能夠比其他指標更早、更準確地反映經濟狀況的變化。研究指出,首次失業申請、費城聯儲製造業指數、ISM服務業指數以及出乎意料的失業率,是提供最及時信號的指標。
這些指標之所以表現更優,是因爲它們發佈頻率高、修正幅度小,並且能夠較早發佈。首次失業申請每週四發佈,而下週也將發佈失業率數據。
在這項研究中,高盛採用了包含45個經濟指標最新數據的每日數據集,通過這些指標預測經濟放緩的能力來評估其實時精確度。結果顯示,商業調查和勞動力市場數據在經濟轉折點提供了最及時的信息。
在過去那些有明確催化劑的經濟衰退中——例如1973年的石油衝擊、1979-1980年沃爾克加息、1990年科威特入侵導致的油價飆升以及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經濟硬數據(如實際GDP)通常需要大約四個月的時間纔會在實時數據中顯示出明顯的疲軟跡象,而商業調查的預期部分通常在衝擊發生後約一個月就開始下降。
高盛指出,目前商業調查的預期部分已經顯著下降,部分甚至降至除衰退期外的最低水平。但由於軟數據在過去幾年一直髮出悲觀信號卻未能準確預測經濟表現,這引發了一個重要問題:現在市場是否應該相信調查數據的信號?
研究團隊認爲,現在的調查數據可能比過去更可靠,原因有兩點:
首先,最近的惡化主要是由更多受訪者預期活動實際下降所驅動,而不僅僅是預期活動保持不變的受訪者增加;
其次,後疫情時期影響商業調查的一些偏見因素(如從疫情重新開放步伐的常態化、前所未有的供應鏈中斷以及從商品到服務的轉型)現在不那麼重要了。
報告中提到:
我們的分析警告不要忽視當前調查數據的惡化,儘管這些指標在近年來過於悲觀。最近幾週數據惡化的模式與之前的“事件驅動”增長放緩類似。
高盛預計,更高的關稅將推高消費價格,進而降低實際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研究團隊通過分析2018-2019年貿易戰後的數據,發現關稅對通脹的傳導在2018年3-7月以及2019年1-4月之間最爲顯著。
報告中指出,在關稅實施後的兩三個月內,通脹效應通常會顯現,而消費支出預計將在價格上漲後不久放緩。歷史上,核心零售銷售在經濟放緩期間是消費支出最好的硬指標,提供比月度消費支出和可支配收入數據更及時的實時信號。
研究進一步指出,金融條件收緊和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將在今年對資本支出產生負面影響。根據高盛的資本支出脈衝模型估計,2025年下半年資本支出增長將遭受高達5.5個百分點的拖累。
在過去以資本支出爲主導的經濟放緩中,實時可獲得的硬數據(如資本品訂單)大約需要五個月纔會減弱,且比軟數據更爲嘈雜,而軟數據通常在放緩開始約一個月後就開始惡化。
綜合來看,高盛預計調查數據(軟數據)將繼續走軟,而硬數據要到夏季中後期纔開始減弱,屆時更高的價格、更弱的支出和更慢的招聘可能會開始在官方統計數據中顯現。
高盛警告,不要忽視當前調查數據的惡化,儘管這些指標在最近幾年過於悲觀。
截至目前,近期數據惡化的模式與先前“事件驅動”的經濟放緩類似,但仍然爲時尚早,無法從目前有限的數據中得出強有力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