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贛運河,又有新消息。
近日,浙江《關於高水平建設“航運浙江”的實施意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提出“謀劃推進浙贛運河”,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浙贛運河,途經浙江杭州、衢州和江西上饒、鷹潭、南昌等城市,規劃全長約760公里,是浙贛粵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溝通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世紀水運工程。
浙贛運河項目自提出以來,因涉及跨省協調、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項目經濟性論證等多重複雜因素,至今仍處於前期籌備階段。儘管尚未進入實質性建設,但由於長度長、投資大、影響大,其建設進程始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推進工作進一步提速作爲國家“四縱四橫兩網”高等級航道網的重要組成,浙贛運河規劃全長約760公里,東起浙江省杭州市七堡,西至江西省信江褚溪河口,經錢塘江(含富春江)、蘭江、衢江,在衢州雙港口至上饒市玉山縣跨越分水嶺,經信江注入鄱陽湖,於褚溪河口入贛江。
事實上,國家對於浙贛運河的構想由來已久。早在1986年,浙江省便組織水利、水電、交通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對錢塘江與信江之間的連通可行性展開深入研究。
資料顯示,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玉山的信江,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而位於錢塘江上游的常山江與江西的信江直線相距僅30公里。通過人工運河將兩江溝通,即可達到錢塘江與鄱陽湖、贛江、長江貫通的目的。
不過,直至2023年,浙贛運河相關的公開進展才逐步增多。
2023年10月9日,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微信公衆號“中交水規院”發文稱,衢州市交通運輸局組織召開了浙贛運河前期相關研究項目專家評審會,中交水規院牵头编制的研究成果顺利通过评审。
同年10月12日,爲加快浙贛大運河前期研究,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組織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一行,深入鷹潭貴溪市,考察浙贛運河紅衛壩樞紐(信江分界點)。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跨流域的項目仍需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但省級發展改革委部門的參與,說明該水運工程已經在推進當中。
進入2025年,浙贛運河的推進工作進一步提速。3月7日,爲加快推進浙贛運河論證實施的有關工作要求,浙贛兩省水利廳就協調推進解決浙贛運河水利問題開展第一次會商,建立了兩省水利廳聯合會商工作機制,明確要全力推進浙贛運河國家重大戰略在兩省的落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繼源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地方對運河建設持有較高熱情,主要基於兩大因素。從經濟層面看,水運具備運量大、成本低的優勢,能夠有效降低區域物流成本,提升多式聯運效率,爲大宗商品運輸提供經濟高效的通道;從發展需求層面看,作爲重大基建項目,運河建設對拉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具有重要作用。
但遺憾的是,儘管浙贛兩省持續推動浙贛運河前期工作,但受多重複雜因素制約,項目仍未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以中國現有的基建實力,工程技術層面已不再是制約項目推進的核心因素,關鍵難點主要在經濟效益、生態影響及區域協同等方面。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7月時,上饒市人民政府與衢州市人民政府曾就共同推動浙贛運河前期工作進行了對接座談。會議提到,浙贛運河開發建設將改變沿線流域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現有保障格局,涉及較多的技術難題和多行業多領域安全防控難點。
據瞭解,重大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動工前的核心前期工作體系包括:項目建議書編制與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深度論證及技術審查、環境影響評價與水土保持方案專項評估、移民安置規劃及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等程序,每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項目推進。
王繼源指出,浙贛運河推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關鍵問題。在投資回報方面,由於運河建設投資規模大、建設週期長,未來貨運量能否支撐項目運營收益存在不確定性,需要深入論證;在生態影響層面,運河開挖將改變原有河道水文條件,對沿線流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水環境等產生影響,需制定科學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方案。此外,還需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從戰略高度審慎評估浙贛運河建設的科學性、必要性與緊迫性。
“預計短期內,浙贛運河仍將處於前期籌備階段,待各項條件成熟後,才具備實質性推進的基礎。”王繼源說。
重塑區域發展格局浙贛運河規劃全長約760公里,其中江西境內全長410公里。
近年來,江西持續強化水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底,贛江三級通航目標實現;2020年底,信江實現三級通航目標完成。贛江全線六個梯級樞紐船閘全部建成,具備三級通航條件。
曾剛表示,從區域經濟格局分析,浙贛運河建成對江西的戰略價值更爲突出。作爲中部省份,江西在經濟發展能級、交通網絡密度及資源要素集聚能力等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結構性差距,物流成本高企、對外經濟聯繫通道不暢等問題,長期制約着江西的經濟增長。
他指出,浙贛運河若建成,將爲江西開闢一條全新的水運通道,極大改善江西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通過與寧波舟山港等東部沿海港口相連,可有效降低大宗商品的運輸成本,提升貨物運輸效率,加速資源要素跨區域整合。
王繼源提到,浙贛運河將成爲江西對接浙江的重要通道,有助於吸引浙江的產業轉移、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升級。同時,提升江西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參與度與競爭力,加速其融入長三角區域的進程。
對浙江而言,浙贛運河是構建“航運浙江”的核心工程之一。
浙江是水運大省,坐擁世界第一大港和京杭運河等水運體系,兼具江河湖海稟賦優勢。2024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約13.8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930萬標箱。港口年貨物吞吐量16年蟬聯世界第一,年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三。
不過,曾剛指出,當前錢塘江浙江段通航範圍僅至衢州,常山江與江西信江尚未貫通,導致浙江內河航運網絡與長江中游水運體系處於割裂狀態。浙贛運河貫通後,將徹底破解錢塘江“斷頭航道”難題,贛州稀土、南昌汽車零部件等中西部貨物將通過水運直抵寧波舟山港,有效拓展港口經濟腹地,顯著增強浙江港口在區域航運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王繼源還提到,從浙江省內發展視角看,浙贛運河建設將重塑浙江區域經濟格局。浙江西南部地區因交通條件限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運河建成後,該區域將從交通末梢轉變爲對接中部地區的前沿樞紐,有力提升其戰略區位價值,推動省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王繼源指出,推動浙贛運河建設,需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從戰略高度審慎評估浙贛運河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不應僅着眼於地方利益,而應立足國家物流降本增效、提升綜合運輸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求,統籌考慮項目與全國交通網絡佈局的適配性,確保運河建設符合國家整體發展規劃。同時,鑑於水運主要服務大宗商品運輸,需結合產業結構升級趨勢,科學預測未來水運市場需求規模,避免因供需失衡影響投資效益。
曾剛建議,可充分發揮浙江民營經濟優勢。他說,浙江作爲民營經濟大省,民間資本積累雄厚,具備爲重大基建項目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的基礎條件。相較於傳統政府主導的“大包大攬”投資模式,可以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運河建設,既能有效激活市場活力,又可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降低地方債務風險。
本文來源於:中國新聞週刊,作者:陳淑蓮,原標題:《又一世紀運河來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