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實施的關稅政策不斷深入,一個核心問題逐漸顯現:究竟是誰在爲這些關稅買單?
根據追風交易臺的報道,德意志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特朗普政府所徵收的關稅主要落在了美國人民的肩上,而非外國出口商。該行在分析了第二季度美國製造業商品的進口價格變動後發現,儘管今年的關稅收入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但外國出口商並沒有通過大幅降低價格來吸收關稅成本。
分析師George Saravelos強調,如果關稅成本由外國出口商承擔,理論上我們應該觀察到進口商品價格的顯著下降。然而,分析結果顯示,除了加拿大和英國分別出現了輕微和較小的價格下調外,其他地區的出口商支付的關稅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最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出口商幾乎沒有通過降價來抵消關稅的影響。
如果關稅是由外國人支付的,我們本應看到進口商品價格的大幅下降,因爲他們會將成本納入自己的利潤中。實際上,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輕微的價格下降,尤其是在加拿大,其次是英國。但最令人驚訝的是,除了這些國家外,其他地區的出口商似乎支付得非常少。
鑑於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增長至今仍然受到控制,德意志銀行得出結論:美國進口商主要是通過減少自己的利潤率來吸收關稅成本。這種情況不僅爲美國貿易伙伴在8月1日新期限前提供了更多的談判籌碼,也預示着未來美國消費價格可能會面臨上漲的壓力。
目前看來,從宏觀層面的證據來看,支付這些關稅的主要是美國人民。由於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增長至今受到控制,可以推斷美國進口商主要是將關稅成本納入了自己的利潤空間。
雖然這種做法在短期內保護了消費者,但它對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構成了持續的壓力。隨着關稅政策的持續,這種利潤率壓縮模式能否持續下去將成爲一個關鍵問題。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George Saravelos還指出,關稅的經濟成本主要由美國而非世界其他地區承擔,這對美元構成了額外的負面影響。
因此,我們得出以下結論:首先,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商尚未明顯感受到關稅帶來的痛苦——這爲美國貿易伙伴在8月1日新期限到來之前提供了更多的談判籌碼。其次,未來美國消費者價格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第三,鑑於關稅的經濟成本似乎主要由美國而非世界其他地區承擔,這構成了美元的額外利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