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本週再度發出關稅威脅,稱“即將宣佈”針對全球製藥行業的全面性高額關稅,令本已壓力重重的醫藥行業陷入更大不確定。此次關稅提案高達200%,儘管特朗普表示可能會有12至18個月的緩衝期,行業分析師普遍警告,這一舉措即使延後實施,也將對美國藥品價格和藥企利潤率帶來沉重打擊,甚至引發供應鏈中斷與藥品短缺。
特朗普政府自今年4月啓動了對製藥行業的“232條款”國家安全調查,針對該行業的全球供應鏈、成本結構與定價體系展開審查。特朗普本週二表示,將“很快”公佈具體關稅細節,儘管他也補充稱這些關稅不會立即生效,而是有“約一年到一年半”的寬限期。
但市場並未因此感到安心。FOREXBNB獲悉,巴克萊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0%的關稅將大幅抬高藥品生產成本,壓縮企業利潤空間,並可能破壞原有供應鏈穩定性,最終導致美國市場藥品短缺和價格上漲。瑞銀也警告稱,對那些在美國以外地區生產的藥品企業而言,關稅將對利潤造成“顯著負面影響”。RockCreek Group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fsaneh Beschloss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這對病患而言“可能是災難性的”,因爲很多藥品目前只能在海外大規模生產,而將生產基地搬回美國需要很長時間。
根據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的研究,若對進口藥品徵收25%的關稅,每年將導致美國藥品價格上漲近510億美元,平均價格漲幅可達12.9%。该协会强烈批评特朗普的關稅提案“將適得其反”,損害公衆健康成果,並呼籲政府重新評估其貿易政策。
藥品歷來被視爲戰略物資,因此在此前多輪關稅政策中常被豁免。但特朗普一再批評該行業的“定價不公”,並敦促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爲回應政策壓力,諾華製藥(NVS.US)、賽諾菲安萬特(SNY.US)、羅氏(RHHBY.US)、禮來(LLY.US)以及強生(JNJ.US)等多家全球藥企紛紛承諾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力度。
然而,業內普遍認爲,特朗普提供的12至18個月的寬限期遠不足以完成大規模生產線的遷移。瑞銀指出,通常商業化規模的藥品製造基地搬遷至少需要4至5年時間。此外,新建廠房、獲得FDA認證、建立供應體系等都需耗費巨大時間與資金。
儘管最終的232調查報告將在本月底公佈,各大藥企已開始制定多種應對方案。羅氏方面表示,正在“密切關注形勢變化”,並積極與各方溝通,推動“改善患者藥品可及性”和“建設更公平、可負擔的醫療體系”的政策方向。該公司此前曾警告,特朗普的藥品定價行政令可能影響其在美投資計劃,不過週三重申其投資計劃仍將繼續推進,擴展其在美國的製造能力。
德國製藥巨頭拜耳也表示,正密切監控關稅消息,致力於確保其供應鏈穩定並“將潛在影響降至最低”。諾華則指出,公司仍將與美國政府及行業協會保持合作,目前尚未調整其在美投資計劃。
行業仍寄希望於未來的貿易談判能爭取到某種程度的豁免權。儘管此前推動的行業性關稅豁免希望渺茫,美英最近簽署的貿易協議中已提及,將就“對英國藥品及藥品原料給予優惠待遇”的可能性展開談判,前提是232調查結果允許。這也令瑞士和歐盟的藥企看到希望,希望通過雙邊談判爭取豁免地位。
不過,許多企業高管和分析人士擔憂,如果缺乏明確政策方向,這種不確定性將持續對行業和患者造成負面影響。荷蘭國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Bert Colij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種不確定性的持續籠罩,會對企業投資決策和供應鏈佈局產生持續性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