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水利建設投資創新高,智慧水利市場規模達102.3億元

根據IDC的最新報告,2024年中國水利建設投資達到歷史新高,總投資額爲1.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8%。其中,智慧水利相關項目的投資佔比顯著提升。國家正全面推進流域、水網及工程的數字孿生建設,以實現每條河流、各級水網和每座工程的全面覆蓋和高精度、高時效的數字映射。

同時,中國還開展了“人工智能+水利”專項行動,構建水利大模型的應用框架,並打造了一系列示範性應用場景,包括智能防洪、水網調度、河湖監管和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等。

市場規模與競爭格局

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水利市場規模達到102.3億元人民幣。在智慧水利建設的科技企業中,慧圖科技、浪潮智慧科技、中水三立位列市場前三,山脈科技、艾力泰爾、飛渡科技緊隨其後,北京金水、四創科技、科大訊飛等也是該領域的重要供應商。

排名 企業名稱
1 慧圖科技
2 浪潮智慧科技
3 中水三立
4 山脈科技
5 艾力泰爾
6 飛渡科技

政策及資金支持

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爲智慧水利市場帶來了新的機會。“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系統的建設將提升監測感知系統的覆蓋範圍和監測精度,確保數據獲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在覆蓋範圍、功能完善度以及與實際業務的融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未來,數字孿生水利將圍繞監測感知、數據底板、模型平臺和智能應用進行建設。

數據整合與共享方面,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水利數據整合與共享程度不高,影響了數據的綜合價值利用。未來市場機會包括通過建設統一數據標準,建立“一數一源”機制,推動省市縣三級數據倉共享;進行跨部門聯動,推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水利數據整合與共享。

2025年水利部工作會議強調推動“人工智能+水利”行動,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大模型技術採用度逐步提升,實踐方面包括基於水利大模型、水利知識庫,實現水利知識問答、政策解讀、公文助手、信息抽取等功能,爲水利行業客戶提供智能服務、辦公輔助和決策支持。

水利部要求加強水利工程質量管控,實現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比如IT基礎設施、高精度定位、傳感器、監測設備等;在水利模型引擎方面,採用水科院等國產的水文、水動力、水質、管網、調度等專業水利模型,用於流域防洪、城市內澇、水資源調度等複雜場景;在數字孿生方面,加速國產引擎替代國外GIS/遊戲引擎等。

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孫吉峯表示,中國智慧水利行業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水利領域的數字化投資比逐步提升,推動感知網絡不斷擴展與完善,依託實時數據採集、算法模型及數字孿生平臺,水資源的調度、管理與監測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技術提供商應聚焦前沿監測感知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國產化模型設備更替以及水利大模型等關鍵方向,打造具備持續迭代能力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