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7月25日,國新辦就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籌辦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作爲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國家級運動會,十五運會將會進一步爲大灣區體育交流、人民交往和經濟協同等領域創造新的機遇。爲方便內地旅客來香港觀賽,組委會正積極爭取內地居民赴港簽註便利措施,讓旅客可跟着賽事去旅遊,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體育和旅遊融合發展。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表示,籌辦過程中,我們始終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按照“廣東爲主、港澳優先”的原則,綜合考慮城市特色和項目優勢,充分尊重港澳意願,把比賽項目分佈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其中,香港承辦8個競體比賽項目(包括39個小項)、1項羣衆賽事活動(包括6個小項),澳門承辦4個競體比賽項目(包括14個小項)、1項羣衆賽事活動(包括8個小項)。目前,十五運競賽場館改造全面收官,競賽總日程已正式發佈,68場測試賽已完成過半。

文字實錄如下: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行。今天的發佈會,我們邀請到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先生,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委常委王曦先生,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女士,請他們向大家介紹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籌辦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們請佟立新先生作情況介紹。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佟立新: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強調“體育承載着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黨中央、國務院着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重大部署,由廣東、香港、澳門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這既是全運會辦賽史上的創新實踐,更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創新實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全國關注、舉世矚目。

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於11月9日在廣州開幕,11月21日在深圳閉幕。競體比賽項目設34個大項419個小項,其中57個小項在开幕前完成,預計1.5萬餘名運動員參加決賽。羣衆賽事活動設23個大項166個小項,其中148個小項在开幕前完成,預計约有1.1萬名運動員參加決賽。

第十五屆全運會籌辦工作始終堅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和“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我們厲行節約、嚴格預算,不搞重複建設,不新建大型場館,不新建“全運村”,90%以上的競賽場館利用現有場館改造升級,有效降低了辦賽成本。我們把安全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場館設施、賽事組織、重大活動等嚴格執行技術標準和規範,不斷完善風險防範措施,全面強化賽事安全保障。我們在賽事展示、大型活動、羣衆參與等各環節各方面力求精彩。火炬傳遞精心設計,傳遞路線將貫穿粵港澳三地。開閉幕式把嶺南特色、港澳特色和體育文化有機融合,將呈現中華文化底蘊與灣區科技魅力相得益彰的視覺盛宴。

籌辦過程中,我們始終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按照“廣東爲主、港澳優先”的原則,綜合考慮城市特色和項目優勢,充分尊重港澳意願,把比賽項目分佈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其中,香港承辦8個競體比賽項目(包括39個小項)、1項羣衆賽事活動(包括6個小項),澳門承辦4個競體比賽項目(包括14個小項)、1項羣衆賽事活動(包括8個小項)。目前,十五運競賽場館改造全面收官,競賽總日程已正式發佈,68場測試賽已完成過半。羣衆賽事活動如火如荼,上百萬人蔘加了預賽和“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幾乎“週週有比賽”的生動場景,推動喜迎十五運氛圍日漸濃厚,也成爲“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真實寫照。

還有100多天,第十五屆全運會就要開幕了。我們期待的不僅是一場體育賽會,更是一場促進區域融合、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時代盛典。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們有信心爲全社會、全世界奉獻一屆歷史性的體育盛會!

最後,我代表國家體育總局,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體育事業發展的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

邢慧娜:

好,現在請王曦先生作情況介紹。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委常委 王曦: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十五運會的關心和支持。舉辦十五運會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交給粵港澳三地的重要政治任務,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委的指導支持下,廣東與港澳緊密合作,全力推進十五運籌備工作。8月1日即將迎來開幕式倒計時100天,屆時我們將舉辦系列主題慶祝活動。下面,我從場館建設、港澳協調、綜合保障三方面介紹賽事籌備工作最新進展。

場館建設方面,突出綠色、智能、共享3個特點。十五運在全運歷史上首次實現不新建大型場館,廣東賽區75個比賽場館中超過90%爲現有場館升級改造,實現科技賦能。比如作爲開幕式場館和田徑賽場的廣東奧體中心,引入智能導航系統,藉助AR技術與藍牙定位解決“找座難”痛點,並可通過語音識別、手勢交互等實時獲取賽事信息,感受全新觀賽體驗。我們還充分考慮全民健身和長期運營需要,賽後各場館將全面向公衆開放,實現全民共享。

港澳協調方面,我們與港澳密切溝通、同聲同氣。在賽事安排上,堅持“廣東爲主、港澳優先”,顧及港澳市民的喜好,將擊劍、橄欖球項目和乒乓球、排球項目分別安排在港澳賽區。會徽和吉祥物也突出粵港澳特色,剛纔大家在前廳看到展示,會徽是由廣東木棉花、香港紫荊花、澳門蓮花的花瓣交疊旋轉成同心禮花;吉祥物頭頂三色水柱象徵粵港澳三地同心同源,其原型就是棲息在珠江口的“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它們成年後呈白色,運動時變成粉色,這也是吉祥物兩個顏色的由來。我們還通過智能通關保證跨境參賽觀賽順暢高效。比如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通過人臉識別、前置查驗等技術手段,運動員在230公里的賽道上可以以40公里以上的時速,6次無間斷地通過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享受“不踩剎車”的無感通關體驗。預計內地前往港澳參賽人員將超6000人、港澳來內地參賽人員將超3000人,便捷的通關將讓參賽和觀賽都能感受到“粵港澳路路通、大灣區一家親”。

綜合保障方面,十五運會由粵港澳19個城市承辦,是全運歷史上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我們堅持以賽事提升城市,推進街區改造、綠化美化、照明優化等1160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通過拓寬車道、退圍拆圍等方式疏通623條涉賽道路堵點。三地“一盤棋”制定賽時食宿、交通、醫療等綜合保障方案,爲運動員、技術官員、媒體記者提供系列暖心服務。3萬名“小海豚”志願者將爲大家做好服務,讓每一位來客賓至如歸。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圓滿完成十五運會的籌備任務,爲全國人民奉獻一場精彩體育盛會。十五運會的大幕已徐徐拉開,“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我們已準備好,期待大家的到來!

謝謝!

邢慧娜:

好,現在請陳國基先生作情況介紹。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 陳國基:

各位媒體朋友,下午好!全國運動會是國家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運動盛事。香港迴歸祖國以來,已參加了七屆全運會。今年,我們歷史性地跟廣東和澳門 一起承辦十五運會,意義重大。這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高度信任和重託,也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及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譜寫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香港承辦十五運會,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契機。全運會在大灣區城市舉辦,將進一步增強香港年輕人對國家整體發展和大灣區城市的認識,提升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香港市民有機會在現場觀看國家頂尖運動員風采,感受拼搏精神,更能激發體育熱情,實踐“全運惠民”的理念。

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十五運會的籌備工作,由行政長官親自督導,並早於2023 年5月已經成立了香港特區賽區籌備委員會。

香港將承辦十五運會8個競賽項目,包括男子22歲以下組籃球、場地自行車、擊劍、高爾夫球、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欖球、鐵人三項和沙灘排球;以及一個羣衆賽事活動:保齡球。所有競賽項目的測試賽已經順利完成。

我們會貫徹“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充分利用現有場館,包括今年啓用的啓德體育園,加上中環海濱、維多利亞公園等場地,展現香港的國際化多元特色,爲這屆全運會增添魅力。我們會結合香港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和盛事活動的豐富經驗,辦好項目,爲國家體育發展貢獻一份堅實的力量。

全運會的舉辦,也將進一步促進粵港澳民心相通,帶動“一程多站”跨境旅遊新格局,爲大灣區經濟發展創造新機遇。

爲迎接全運會的來臨,香港正積極透過多元化的宣傳活動,全面提升全運會的熱度和參與度。我們將於8月2日在香港舉辦倒計時100天的大型活動,並在8月3日在全港18區開展以全運會爲主題的全民運動日,鼓勵市民多做運動以及關注全運會,營造全城期盼的氛圍。

我們期待透過全運會展現香港國際大都會魅力和活力;推動大灣區內兄弟城市協同互惠發展,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同說好香港故事、灣區故事、中國故事。

開幕在即,香港賽區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全面推進,在遵循“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下,這一屆全運會必定會是一個展現灣區風采的體育盛會。謝謝各位!

邢慧娜:

現在請柯嵐女士作情況介紹。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 柯嵐: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是澳門首次參與承辦的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的信任及支持,對澳門體育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主席去年視察澳門時強調,澳門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本屆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正是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重要平臺。澳門賽區將全力以赴,確保各項賽事的順利舉行,充分發揮這一體育盛事的輻射效應,助力“活力澳門”和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建設。

目前,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統籌指導下,澳門與廣東、香港建立了高效務實的聯絡機制。粵港澳三地在跨境賽事、口岸通關、競賽組織及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緊密協作,保障了賽事籌備的無縫銜接,充分發揮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優勢,爲賽事的順利舉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爲保障十五運會的順利進行,澳門賽區正穩步推進各項籌備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十五運會5個比賽項目的運行測試,對賽事組織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檢驗。同時,組織志願者參與運行測試各崗位的工作,持續開展課程,進一步提升志願者服務水平。

全運會到本屆就是十五屆,本身就見證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歷程,也見證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我們將充分利用舉辦全運會的契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開展宣傳推廣工作,營造濃厚的賽事氣氛,讓全澳市民及旅客共同感受迎接全運的喜悅。

澳門賽區將在8月1日倒計時100天之際,舉行十五運會倒計時100日專題活動,進一步凝聚社會各界對賽事的期待與熱情,營造“全民全運、你我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擴大全運會的社會影響力和文旅輻射力。

全運會的籌備,時間緊、任務重,但使命無比光榮。下一步,澳門將繼續與粵港同心協力,共同爲全國人民呈現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全運盛會,向全國展現澳門這顆掌上明珠的獨特風采,讓中華體育精神、愛國愛澳精神在體育盛會中綻放時代光芒。謝謝!

邢慧娜:

剛纔四位發佈人介紹了情況,現在請大家舉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和歷屆全運會相比,本屆全運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請問在賽事組織上,如何體現三地聯合辦賽和粵港澳融合發展?

佟立新:

謝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十五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正如你剛纔所說,三地聯合承辦,這是本屆全運會區別於歷屆全運會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歷史賦予粵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這一新舉辦模式,具有重大意義。爲此,我們在賽事組織上做了不少探索。

組織機制方面,建立專業指揮體系,組建以全國組委會、廣東賽區執委會、香港賽區統籌辦、澳門賽區籌備辦爲主的指揮體系,確保賽事期間信息傳遞規範、及時、準確,能夠妥善高效處理突發事件和緊急情況。

項目佈局方面,創新多城辦賽、跨境辦賽,將比賽項目安排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充分尊重港澳意見,將擊劍、場地自行車等項目佈局在香港,將乒乓球、女排等熱門項目佈局在澳門。珠海、香港、澳門共同承辦的公路自行車比賽和深圳、香港共同承辦的馬拉松比賽將成爲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賽事。

融合互通方面,在此前跨境測試賽中首創“一賽事一次跨三境”和“前置查驗、封閉運作、無感通關”新模式,總結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創新舉措,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體系下人員、物資、信息等關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難題,爲做好十五運賽事組織開了個好頭,也將爲未來大灣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合發展積累寶貴的“全運經驗”。

另外,在羣衆賽事活動中,茂名定向比賽組織港澳代表隊品美食、探鄉村,佛山龍舟比賽首創粵港澳聯合組隊,三地運動員共同訓練、同場比賽,增進了解、深化友誼,這些都進一步展現了粵港澳三地在文化、人文層面的深度融合。謝謝!

總檯央視記者:

我的問題是,我們注意到今天介紹開閉幕式是分別在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舉辦的,請問這種安排是出於何種考慮?以及請介紹一下開閉幕式當中會有哪些亮點?謝謝。

王曦: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謝謝您的提問!十五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分別在廣州和深圳舉辦,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兩個城市分別舉辦同一屆全運會的開、閉幕式。廣州和深圳都具有承辦國際國內大型賽會的豐富經驗,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廣州和深圳將努力爲全國人民奉獻一場具有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灣區魅力的精彩體育和藝術盛宴。

目前,兩個城市把握好十五運會的主題特點與價值理念,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的資源優勢,特別是科技創新引領優勢,突出“體育+藝術+科技”的創新思路,精心組建主創團隊,紮實推進開、閉幕式創意策劃和排練工作。目前,開、閉幕式創意方案已基本完成,這裏給大家透露四大特點:

首先是突出“家國情懷”。在開閉幕式中,粵港澳三地將同步升國旗、唱國歌。在儀式環節及文體表演中,將用創新形式和手段生動演繹中華傳統文化,充分體現全國元素,彰顯“一國兩制”實踐成果,熱情謳歌新時代新發展新成就,彰顯中华民族精气神。

其次是突出“灣區魅力”。在中華文化的厚實基礎上,開閉幕式還將突出粵港澳特色,將傳統非遺與現代藝術、嶺南人文與現代科技、粵港澳大灣區之美與舞臺演藝巧妙融合,精心創作體現大灣區融合發展與多樣性的文體節目,展示獨具魅力的粵語、粵劇、粵歌、粵樂。另外,開閉幕式還將以三地運動員代表團同時入場等形式,突出粵港澳三地聯辦特色。

再次是突出“體育之美”。作爲體育盛會的開閉幕式,將強調“體育+藝術”,用藝術化的手段彰显體育属性,突出體育本体。比如充分運用中華武術、龍獅表演、太极等传统體育元素,将中华體育精神颂的朗诵融入开幕式入场仪式中,閉幕式上將會展現羣衆拔河比賽等。開閉幕式的每一個板塊、每一個環節,都将着力展现體育的运动之美、速度之美、力量之美,呈現運動員昂揚拼搏的精神風貌。

最後是突出“科技之光”。開閉幕式秉承“科技全運”“綠色低碳”理念,建立先進技術庫,探索多種場景應用,將運用裸眼3D、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技術手段,實現“技術”和“藝術”的融合,爲觀衆呈現前所未有的震撼視覺效果。謝謝。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

我想提問陳國基司長。香港將承辦十五運會的八個競賽項目,早前也順利舉辦了各項目的測試賽,參賽選手對賽事安排整體反映正面。請問香港將如何利用自身優勢辦賽?參與全運會又將如何促進香港的體育發展?謝謝。

陳國基:

謝謝你的提問。香港早前成功舉辦十五運會的測試賽,充分展現了香港承辦大型賽事的能力。香港作爲國際化大都市,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吸引國際和內地遊客以及媒體往來。

憑藉“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優勢和地緣優勢,再加上我們“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香港有經驗、有能力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爲國家體育發展貢獻一份堅實力量。

另外,香港體育基礎設施完備,尤其是新落成的啓德體育園,已經成爲香港的體育地標,聯同香港單車館及粉嶺高爾夫球場等完善設施,構成辦賽的堅實硬件基礎。

同時,香港積累了豐富的大型賽事籌辦經驗,包括香港馬拉松、國際七人欖球賽等不同國際賽事,展現出高效的協調及執行能力。

全運會是國家最大型的綜合性運動會,辦好全運會不單有助提升香港的國際體育地位,更激勵青年投入體育事業,培育本地運動員及運動管理人才,長遠促進香港的運動產業發展。另外,賽事激發市民參與熱情,凝聚社會共識,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

在國家體育總局的全力支持和協助下,香港與內地相關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在賽事組織、場地準備、志願者培訓、安保措施等方面緊密對接、密切協作,充分體現協同效應。

舉辦全運會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重要任務。各個相關部門都通力合作,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積極準備。我相信完成這次全運會後,各部門所積累的經驗,將會爲香港特區政府 未來承辦更多大型體育盛事做好準備。謝謝。

澳門月刊記者:

請問澳門如何利用全國運動會的平臺,推動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澳門各行業聯動發展,助力進一步提升澳門國際城市的形象?謝謝。

柯嵐:

謝謝您的提問。全國運動會是我們國家等級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澳門賽區自籌辦賽事以來,全運的效應不斷升溫,吸引了衆多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市民的熱情參與。

全運會對於澳門而言,不僅僅是十幾天的賽事,而是一場“讓歷史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讓世界走進來”的重要契機。

我們將藉助全運會的平臺,進一步深化文體旅資源的交匯發展,推動“賽場即景點、觀賽即旅遊”的融合模式,將精彩的賽事轉化爲深度融合“文體旅”的超級媒介,體現全運會的核心價值,也凸顯澳門歷史與現代交融、東方與西方薈萃的城市特質。

我們特別要結合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二十週年和“澳門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的系列活動,增強中華優秀文化的國際傳播,向世界講好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將澳門打造成爲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窗口,增強澳門的國際傳播力,進一步提升澳門的國際形象。謝謝!

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廣東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請問十五運會期間,廣東將如何結合辦賽,更好吸引外地遊客赴廣東觀賽旅遊?謝謝。

王曦:

謝謝您的提問。十五運會期間,廣東將統籌全省文旅資源,打造“觀賽+旅遊”消費新場景。

首先是以親民的票價吸引更多觀衆來粵觀賽。本屆全運會票務銷售秉承“惠民利民、公益優先”普惠原則,官方票務平臺計劃於8月上旬上線,屆時公衆可先完成實名制註冊、查詢賽事日程,提前規劃觀賽行程;8月下旬,我們將根據競賽組織進展,分階段、分項目釋放門票資源。本屆賽事的門票定價充分考慮了惠民與公益的雙重屬性,熱門賽事價格普遍親民,部分賽事採取預約制,力求讓更多人能夠走進賽場、感受比賽、體驗賽事。後續我們將專門發佈門票定價,希望大家持續關注。

其次是打造“跟着賽事去旅行”精品文體交旅新品牌。我們將組織全省17個辦賽城市推出“一城一主題”的精品文旅線路,精心雕琢文、體、交、旅深度融合的特色產品,選取3-5家旅行社類門票代理機構,推出涵蓋多項賽事門票以及豐富文旅配套服務的組合產品,串聯起賽事場館、城市地標、特色美食和文化體验点,讓運動員和觀衆在觀賽之餘,深度感受嶺南文旅風情。同時,廣東將攜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深度旅遊產品,鼓勵粵港澳旅行社聯合開發“全運主題遊”產品,促進賽事經濟與文旅消費雙向賦能。

最後是提升入粵觀賽良好體驗。將充分用好“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及240小時過境免籤等便利性政策,提升全國乃至全世界觀衆入粵觀賽旅遊的便利度。在十五運期間,我們將發動各地市推出優惠“政策包”並開展文旅促消費活動,誠邀海內外遊客遊廣東、看全運、品灣區!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第十五屆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也是展示三地文化特色與區域合作成果的重大平臺,請問澳門賽區將如何藉此契機突出自身的特點辦賽?謝謝。

柯嵐:

謝謝您的提問。十五運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這在全運會歷史上本身就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我想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的競技盛會,更是粵港澳三地建設的一個重要融合,充分彰顯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通過三地攜手辦賽,我們致力於區域間的體育交流和文化融合,向世界展現大灣區的活力與魅力。

在賽事安排上,澳門賽區有多項精彩賽事,其中乒乓球和女排項目,相信讓大家都翹首以待。同時,在11月份全運會期間,我們將迎來澳門年度國際體育盛事——第72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屆時全運會和大賽車聯手,將會形成大賽車遇上全運會的精彩場面,這種速度與激情的相遇,相信會爲世界各地的體育迷留下難忘的記憶。

在保障觀賽的體驗上,我們將善用場館周邊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及多樣化的住宿和餐飲選擇,相信能夠滿足來自各地不同觀衆的需求。特別是在通關方面,三地組委會正在積極爭取爲來澳觀賽的旅客採取延長簽註等便利措施,我們希望通過“軟聯通”來增進“心聯通”,把澳門的文化和城市的溫度融進全運會里,讓媽閣的燈火照亮全運的拼搏,爲全國人民呈現一場精彩、獨特、難忘的體育文化盛會。謝謝!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本屆全運會將首次舉辦兩項跨境的賽事,是公路自行車賽和馬拉松,均有香港參與協辦。請問陳司長,粵港澳三地共同協作舉辦賽事,其中有哪些困難和挑戰,聯辦賽事對香港來說有何重要意義?謝謝。

陳國基:

謝謝您的提問。十五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公路自行車和田徑馬拉松兩個項目首次是以跨境形式進行,以展現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十五運會的特色,是本屆全運會的亮點。

由珠海承辦的公路自行車路線跨越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橋作爲賽道,是十五運會唯一一項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標誌性賽事。而由深圳承辦的田徑馬拉松將會利用深圳灣大橋跨越深港兩地,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

由於賽事涉及粵港澳三地,每一個細節都需要三地政府的共同籌劃和密切配合。在籌辦過程中,粵港澳三地一直保持緊密交流,包括視察跨境路線和統籌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召開工作會議等,期間有不少挑戰,比如封路安排、關口臨時管控、賽事期間閉環管理、沿途車隊護送,以及利用科技協助,確保通關“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確保車隊及運動員不會偏離賽道等,當中的協調工作有很多。

粵港澳三地透過協辦跨境項目,開展了三地共同推進、共同協作的競賽組織方式,加強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以至內地其他地區的體育交流合作。三地政府部門以至體育界之間在政策、人才培訓、設施、訓練、管理和技術等多方面交流;並以全運會賽事活動激發香港市民對運動的熱情、參與和支持,進一步增強香港在大灣區體育事業的影響力,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產業發展,推動在未來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吸引更多大型賽事落戶香港和大灣區,促進香港和大灣區的體育產業長遠發展。謝謝。

新華社記者:

全運會是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運動會,請問本屆全運會將在賽事安排上有哪些亮點和創新點?謝謝。

佟立新:

謝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你的問題。賽事安排是十五運的核心工作,備受大家關注。爲辦好這場體育盛會,在具體賽事安排上,我們考慮了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是羣衆賽事活動與節慶活動相結合。我們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基層單位組隊參賽,有效整合資源。例如,茂名定向比賽聯動“520荔枝節”,佛山功夫之城承辦太極拳、舞龍舞獅和龍舟項目,梅州足球之鄉承辦五人制足球賽,促進羣衆賽事活動與各地節慶活動緊密結合,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

其次是“三大球”設立了青年組。十五運在足球、籃球、排球項目上增設了青年組,進一步夯實“三大球”青少年人才基礎,廣泛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發展“三大球”運動。

另外,我們還設置了武術項目,傳承中華武術的獨特精神和深厚底蘊,持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陳司長您好,剛纔您發言也提到了,香港第一次與粵澳共同承辦全運會,承辦十五運這個全國最大規模和最高水平的綜合運動會,對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促進大灣區發展有何作用?謝謝。

陳國基:

謝謝你的提問。本屆十五運會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香港也是首次參與承辦這項全國體育盛事,意義特別重大,不但能提升香港籌辦大型體育盛事的能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發展,更是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契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作爲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國家級運動會,十五運會將會進一步爲大灣區體育交流、人民交往和經濟協同等領域創造新的機遇。爲方便內地旅客來香港觀賽,組委會正積極爭取內地居民赴港簽註便利措施,讓旅客可跟着賽事去旅遊,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體育和旅遊融合發展。

三地透過聯合辦賽,有效建立粵港澳多層聯絡機制,包括常態會議和聯合工作小組等。此外,在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在重點領域達成共識,包括跨境通關、物資調配、食品安全、綠色賽事等互認合作,爲大灣區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提供實踐機會,也爲打造大灣區成爲世界一流的多元化城市羣創造新的篇章。

本屆全運會舉行了兩項跨境賽事,正是我們邁向新篇章的最好展現。跨境公路自行車賽和田徑馬拉松賽事從比賽的路線設計,到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車輛的快速通關,每一個細節都需要三地政府的共同籌劃和密切配合。這種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只提升了大灣區聯合辦賽的整體競爭力,也同時促進大灣區民心相通。

全運會將粵港澳三地的優勢資源進行互利互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體旅融合。同時,全運會以賽事激發市民的熱情。一方面,香港市民直接參與國家盛事,主場觀賽,見證國家運動健兒們拼搏的精神,相信可以深化國民的自豪感;另一方面,香港特區特別招募了超過17000名志願者,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志願者團隊,讓他們身體力行,增進香港社會凝聚力,也充分表現香港市民服務社會的熱誠,以及對國家大型盛事的支持。謝謝你!

中新社記者:

請問澳門如何藉助全運會的熱潮吸引更多市民參與進來,增進社會大衆愛國愛澳熱情,爲建設澳門注入活力?謝謝。

柯嵐:

謝謝您的提問。全運會既是全國的,也是全民的。澳門積極利用主辦全運會的這個契機,大力推廣全民健身,優化運動環境,營造運動文化,推動市民更多參與體育運動,增強居民的身體素質。

我們將積極構建“全運+”場景,打造“全運社区行”等活動,在社區推廣,加入不同項目的運動展示和運動體驗。我們希望居民透過這種有趣的互動和體驗,能够拉近和全運会的距离,也了解全運会的整体筹办情况,實現了資源下放社區,掀起新一轮的全民全運热潮。

全運會到本屆就是第十五屆,從1959年首屆全運會展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如今粵港澳三地聯手舉辦高標準、現代化的賽事,這場持續了66年的體育長跑,本身就见证了我国体育從弱到强的里程,更是见证了我们国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這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我們將充分利用舉辦全運會的契機,大力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活動,激發全社會愛國熱情,讓澳門愛國愛澳的傳統在體育盛會中綻放時代的光芒,爲建設活力澳門注入強大的動力。謝謝!

邢慧娜:

還有一位記者舉手,最後一個問題,有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提給王曦常委,您在開場白中提到了科技賦能,能否具體介紹一下,科技在十五運會的籌備舉辦和賽事運行等環節有哪些應用亮點?謝謝。

王曦:

謝謝您的提問。粵港澳三地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科技研發和轉化能力也很突出,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打造全球的科技創新高地。在十五運會中,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應用,將充分展現高科技與體育盛事的深度融合。

首先是開閉幕式方面,我們綜合運用各類聲光電及智能控制技術輔助藝術創作,採用虛擬現實、高清視頻等數字技術手段,致力爲觀衆獻上一場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體育盛會。還設置了智慧的無障礙看臺,以電子狗、無人車等方式爲殘障人士提供便捷服務,彰顯人文關懷。

其次是觀賽體驗方面,我們在全國首創了“雲上的全運村”,通過AI技術應用和“賽事自由視角系統”等,讓觀衆實現沉浸式的觀賽和互動,可提供自由角度的看球、跟蹤切換球員、運動分析和流媒體的直播分享,極大豐富觀賽的樂趣,值得大家期待。比如,在廣州體育館、深圳寶安體育館等場館,通過部署AI攝像頭組成了“天眼網絡”,可提前15分鐘預判人流聚集風險並自動制定應急疏導方案;通過引入VR等技術,观众可通過语音识别、手勢交互等實時獲取賽事日程、服務導覽等信息。相信這些新科技會爲大家帶來全新的觀賽體驗。

再次是辦賽保障方面,我們融入“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理念,停車場“光儲充放微電網”只需10—15分鐘就可以爲電車快速充電。基於北斗衛星的“跨境無感通關”和12分鐘更新的“氣象精準預報”等,爲賽事運行提供強大支撐。智能化的追光跑道幫助運動員找到最佳的運動狀態,羽毛球AI直播相機可智能識別多拍回合及殺球動作等“高光時刻”,提升羣衆觀賽的趣味性。

最後在媒體服務方面,同樣有着滿滿的科技含量。爲了全方面多角度展示比賽,AI拍攝眼鏡幫助記者實現360度全景記錄和多視角切換;迎賓機器人像真人一樣,熱情地幫助記者入駐;無人駕駛汽車將爲記者們出行提供方便;數字人志願者將隨時爲記者提供賽況信息和出行諮詢;當記者們疲憊時,智能咖啡機器人60秒就能製成一杯濃香撲鼻的咖啡,還能做出全運會會徽和吉祥物的拉花。總之,“科技天團”將爲媒體朋友們提供全方位的貼心服務。謝謝!

邢慧娜:

感謝4位發佈人的介紹和回答,讓我們一起期待十五運,也感謝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裏,大家再見!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