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7月25日,財政部召開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財政部經建司副司長吳蓋介紹,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提振消費的重要舉措。財政部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持續釋放消費潛能,推動相關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切實做好資金下達。今年1月和4月,財政部已分兩批累計預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620億元。近期,財政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測算確定了各地區2025年資金規模,並下達第三批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690億元,剩餘資金將在10月份下達,支持各地做好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

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提到,總體來看,置換政策實施效果已逐步顯現,一是減輕了當期流動性壓力。通過發行使用低息的地方政府債券優先置換利息高、期限短、風險大的隱性債務,極大降低了債務利息支出和到期債務的償還、接續壓力。二是釋放了經濟發展動能。置換政策實施後,地方需要自行化解的隱性債務規模大幅減少,釋放出大量的資金資源和時間精力,助力地方專注於兜牢“三保”底線和加快經濟建設,爲地區發展注入新動能。三是推動了融資平臺改革轉型。通過加快置換融資平臺承擔的隱性債務,實現融資平臺數量大幅壓減,有效支持“實體類”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後“輕裝上陣”,助力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文字實錄如下:

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2025年7月25日,財政部召開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介紹了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並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

靳俐: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財政部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佈會。

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龍生先生,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先生,經建司副司長吳蓋先生,社保司副司長葛志昊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並回答提問。

首先,請唐龍生先生介紹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

唐龍生: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通報一下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

一是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566億元,同比下降0.3%。其中,全國稅收收入92915億元,下降1.2%;非稅收入22651億元,增長3.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589億元,下降2.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6977億元,增長1.6%。

主要稅收收入項目情況如下:國內增值稅36393億元,增長2.8%。國內消費稅8980億元,增長1.7%。企業所得稅24910億元,下降1.9%。個人所得稅7945億元,增長8%。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8729億元,下降6.1%。關稅1094億元,下降7.7%。出口退稅12702億元,增長11.6%。印花稅1953億元,增長19.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稅785億元,增長54.1%。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271億元,同比增長3.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9914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357億元,增長2.6%。

主要支出科目情況如下:教育支出21483億元,增長5.9%。科學技術支出4790億元,增長9.1%。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1738億元,增長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504億元,增長9.2%。衛生健康支出11004億元,增長4.3%。節能環保支出2556億元,增長5.9%。

二是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方面,上半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9442億元,同比下降2.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173億元,增長4.8%;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17269億元,下降3.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4271億元,下降6.5%。

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6273億元,同比增長30%。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6308億元,增長6.2倍;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9965億元,增長15.1%,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20601億元,下降6.4%。

靳俐:感謝唐龍生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記者朋友提問前通報一下所在新聞機構。

中央廣電總檯中國之聲記者:今年上半年財政運行情況如何?呈現哪些特點?

唐龍生:今年以來,財政運行總體平穩。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6萬億元,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8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3萬億元,同比增長3.4%。具體講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稅收收入逐步回升。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9.29萬億元,同比下降1.2%。從4月份起,月度稅收收入連續3個月同比保持增長,其中,4月份增長1.9%,5月份增長0.6%,6月份增長1%。上半年,主要稅種增長平穩,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2.8%、1.7%、8%;出口退稅1.2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退1322億元,有力支持外貿出口。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稅收表現良好,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电气机械器材等裝備製造業税收收入分别增长32.2%、9.2%、6.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3.8%,文化體育娛樂業稅收收入增長8.6%。

二是非稅收入增幅回落。上半年,全國非稅收入2.27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個百分點。其中,5、6月份非稅收入分別下降2.2%、3.7%。上半年,全國非稅收入中的国有资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4.8%,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資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資產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帶動;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增長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5個百分點;罰沒收入下降4.3%,降幅比一季度擴大2.9個百分點。

三是多數地區收入保持增長。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增長1.6%,其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分別增長1.3%、1.3%、2%、5.7%。31個省份中,27個省份實現增長。

四是財政支出力度持續加大,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落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支出強度,優化支出結構,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的支出保障。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3萬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9.2%,教育支出增長5.9%,衛生健康支出增長4.3%,科學技術支出增長9.1%,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2%,節能環保支出增長5.9%,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5%。同時,各級財政部門加快債券資金髮行使用,列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資金上半年支出了2.43萬億元,帶動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增長30%。

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以來,財政政策是如何體現“更加積極”的,能否請您簡要做個介紹?

李大偉: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財政部堅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圍繞提振消費、穩就業穩經濟等重點領域,加強財政政策供給和資金撥付管理,確保儘早發揮政策效果,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在加快預算下達上下功夫。嚴格落實預算法要求,根據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准的2025年預算,及時做好預算批覆下達工作。3月底前完成中央部門預算批覆,在規定時限內下達有關轉移支付預算,確保資金儘早到位、發揮效果。今年上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9.29萬億元,佔年初預算的89.8%,下達進度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

二是在用好債券資金上見實效。今年上半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專項債券2.6萬億元,支持地方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預算6583億元,有力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和“兩新”工作。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完成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工作,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三是在保障基本民生上加力度。支持提高基本養老保障水平,下達相關補助資金,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支持國家獎助學金提標擴面。建立育兒補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政策。快速預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有力支持地方應對西藏定日地震、四川筠連山體滑坡、貴州畢節山體滑坡等重大自然災害。

四是在提振消費行動上出新招。分兩批預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620億元,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並進一步擴大補貼範圍,降低居民消費成本。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增強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支持地方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打造更多消費熱點。

五是在地方財力保障上增強度。下達均衡性轉移支付2.7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5%,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持。指導督促地方做好隱性債務置換工作,大幅減輕地方還本付息壓力,騰出更多資源用於保民生、促發展。

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實施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新華社記者:剛纔國庫司負責同志提到,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9.2%,衛生健康支出增長也很快,大家都很關心。請介紹一下今年以來財政在就業、養老、醫療等民生領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葛志昊:感謝您的提問。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財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將社會保障作爲財政支出的優先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今年以來財政部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延續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擴大社會保險補貼和一次性擴崗補助範圍,繼續實施就業見習補貼提前發放等政策,引導企業穩定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等羣體就業。加強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羣體就業幫扶。統籌資金資源,支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培養更多緊缺技能人才。今年中央財政已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4億元。

二是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按照全國總體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國家財政承擔的城鄉居民全國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中央財政加大資金補助力度並開展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調劑,確保超過3億老年羣衆基本養老待遇按時足額髮放。

三是提升醫療保障服務水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99元,加強國家免疫規劃、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30元,達到每人每年700元,同時,加強醫療救助,資助困難羣衆參加居民醫保,減輕困難羣衆醫療費用負擔。今年中央財政已下達相關補助資金5522億元。

四是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支持因地制宜發展老年助餐服務,開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試點,減輕失能老年人照護支出壓力,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加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设,有效降低家庭生育養育成本,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五是兜牢困難羣衆生活保障底線。今年中央財政已下達困難羣衆救助補助資金1566.8億元,支持地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工作,切實保障困難羣衆基本生活。此外,我部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完善救助政策,科學合理制定和調整救助標準,豐富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水平。

下一步,財政部門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盯老百姓急難愁盼,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安排的“民生含量”,織密兜牢人民生活“安全網”,不斷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財新傳媒記者: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一項重要舉措。請問財政部落實情況如何,下一步在提振消費方面還有何考慮?

吳蓋:感謝您的提問。正如您所說,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今年提振消費的重要舉措。財政部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持續釋放消費潛能,推動相關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一是切實做好資金下達。今年1月和4月,財政部已分兩批累計預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620億元。近期,財政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測算確定了各地區2025年資金規模,並下達第三批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690億元,剩餘資金將在10月份下達,支持各地做好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

二是提高資金政策效能。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通過優化參與門檻、簡化補貼流程、規範市場秩序,更好保障消費者利益。指導各地加強資金統籌,動態調整省份內各地資金額度,同時結合實際預撥部分資金到相應支付平臺或經營主體,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降低企業墊資壓力。

三是強化資金監督管理。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投入大、涉及領域多,需不斷強化資金監管,保障資金安全,對此,財政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建立了定期調度機制,密切跟蹤政策實施進展,壓實各地資金管理的主體責任,對資金分配、兌付和使用等情況加大抽查檢查力度,嚴防資金擠佔挪用、騙補套補。

上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汽車、家電、家裝、手機等商品銷售額1.6萬億元,限额以上单位家電和音像器材、文化辦公用品、通訊器材、傢俱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0.7%、25.4%、24.1%、22.9%,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高於去年全年1.5個百分點。

下一步,財政部將按照《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加快出臺提振消費增量政策舉措,引導地方提升消費環境,優化消費供給。一方面,支持部分人口基數大、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好的重點城市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打造更多消費新熱點。另一方面,支持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部分重點消費城市,開展國際化消費城市建設,提升消費便利度和體驗感。

證券時報記者: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請問政策落地效果如何?

李大偉: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印發以來,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地方不斷完善專項債券管理制度,持續優化“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更好發揮專項債券強基礎、補短板、惠民生、擴投資的積極作用。政策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明顯加快。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在10個省份以及雄安新區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審覈批准後,省級財政部門即可組織發行;對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区,打通在建項目續發專項債券的“綠色通道”,賦予地方更多的靈活性和自主權,提高專項債券資金髮行使用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6萬億元,同比增長45%。

二是專項債券投向領域進一步拓寬。投向領域由“正面清單”管理轉變爲“負面清單”管理,除完全無收益項目、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房地產等項目、一般競爭性產業項目,以及依法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外,其他符合條件的項目均可申請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同時,政策允許專項債券用於土地儲備,支持城市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的範圍由原來17個行業擴大至22個,今年上半年,各地發行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1917億元,同比增長16%。

三是專項債券管理機制更加完善。對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區,財政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建立“常態化申報、按季度審覈”的項目申報審覈機制,各地依託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兩部門信息系統常態化報送,兩部門全年向各地開放信息系統,項目申報審覈機制進一步優化。加強專項債券資金使用監督,推動地方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嚴防擠佔、截留和挪用。指導地方做好專項債券項目資產管理和還本付息資金管理等工作。

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做好政策實施跟蹤評估,不斷優化完善專項債券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政策效能。

中國新聞社記者:2024年,財政部首次正式對外公佈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餘額,並出臺了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等一系列增量化債支持政策,請問目前置換政策實施進展如何?

李大偉:2024年11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爲切實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債務風險,經履行法定程序,2024—2026年每年安排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支持地方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已於當年發行完畢,2025年上半年全部使用完畢;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截至6月末已發行1.8萬億元,佔全年額度的90%,已使用1.44萬億元。

爲確保置換政策及時落地見效,財政部指導督促地方加強隱性債務置換管理。一是指導各地結合市場利率水平、債務期限結構等制定債券發行計劃,合理安排發行節奏,縮短債券發行和實際置換的時間差,最大程度降低利息成本。二是指導地方做好隱性債務置換過程中的梳理覈實、變動統計和資產管理等工作,依託信息化手段加強全流程“閉環”管理,形成完整全面、清晰詳實、數據準確的置換臺賬。三是加強置換債券資金監管,確保規範用於存量隱性債務置換,堅決防止擠佔挪用等情況,對違規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

總體來看,置換政策實施效果已逐步顯現,一是減輕了當期流動性壓力。通過發行使用低息的地方政府債券優先置換利息高、期限短、風險大的隱性債務,極大降低了債務利息支出和到期債務的償還、接續壓力。二是釋放了經濟發展動能。置換政策實施後,地方需要自行化解的隱性債務規模大幅減少,釋放出大量的資金資源和時間精力,助力地方專注於兜牢“三保”底線和加快經濟建設,爲地區發展注入新動能。三是推動了融資平臺改革轉型。通過加快置換融資平臺承擔的隱性債務,實現融資平臺數量大幅壓減,有效支持“實體類”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後“輕裝上陣”,助力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下一步,財政部將持續抓好包括置換政策在內的一系列增量化債支持政策的落實落地,充分釋放增量化債支持政策效應,爲促進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市場對國債發行情況高度關注。我們注意到,前段時間財政部對外發布了三季度國債發行安排,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今年國債發行工作的進展情況和下一步考慮?

唐龍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爲保障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今年國債發行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部全力做好國債發行工作,在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和國債承銷團支持下,上半年國債發行平穩順利。一是發行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共發行國債7.88萬億元,同比增加20547億元,增長35.28%;平均發行利率1.52%,同比下降43個基點。二是投資者認購積極踊躍。上半年記賬式國債平均投標倍數(投標量/招標量)3.03倍,儲蓄國債銷售完成比例(售出量/計劃發行量)95.22%,均保持在較高水平。三是特別國債發行進展順利。上半年共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5550億元,較去年同期進度加快18個百分點。用於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5000億元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於4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4次如期發行完畢。

爲便利投資者做好應債準備,多年來財政部按季公佈國債發行安排。按照已公佈的三季度國債發行安排,財政部將在三季度發行一般國債46期次,超長期特別國債11期次,合計57期次,與二季度發行期次基本相當。同時,全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发行安排也已经公布。

下一步,財政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國債發行方面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計劃如期完成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任務,切實保障“兩重”、“兩新”項目實施。二是加強國債市場監測,做好與有關部門和國債承銷團的溝通協調,促進國債市場平穩運行。三是全面推進儲蓄國債電子渠道建設,提升羣衆購債體驗。

靳俐: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文編選自“財政部”官網,FOREXBNB編輯:劉家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