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大舉重返中國股市,聚焦科技股投資機遇

三年前外資撤退並認爲中國市場“不可投資”後,外國投資者正在重返中國股票市場,尋求人工智能、機器人、創新藥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會。隨着特朗普政策導致“美國例外論”崩塌,對美國資產外的多元化配置需求增長。

今年以來,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創新藥物研發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使外國投資者相信中美貿易戰和科技出口禁令並未遏制中國的創新和經濟擴張。

“中國科技股狂歡時刻”、中美關稅戰暫停和國內貨幣寬鬆環境提振了全球資金對中國股市(包括港股和A股)的看漲情緒。上證綜合指數逼近3900點,觸及十年來最高位;恒生指數觸及四年來最高位。

華爾街看漲中國

外國投資者情緒從三年前的不信任中國市場,到去年年末的“謹慎”立場,再到現在的看漲熱情不斷升級,可能爲主要由國內私募機構等本土資金推動的牛市上漲行情增添強勁動能。

前頂級對沖基金經理Brett Barna表示,被中國火熱牛市吸引的外資已重返中國,尋求多元化配置以分攤風險。他計劃搭建投資平臺,讓美國和歐洲資本更便捷地進入中國資本市場。

摩根士丹利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興趣遠高於2021至2024年,主要關注AI人形機器人、生物科技及創新消費領域。超過90%的美國投資者願意增加中國配置,這是自2021年初中國股市見頂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興趣已超越ADR與互聯網板塊,延伸至A股市場。近期多個主題和板塊(包括AI、半導體、人形機器人、新消費等)主要在港交所和A股市場交易。

全球對沖基金加碼投資中國

數據顯示,美股等西方股票市場公開交易的中國股市相關ETF資金流入近期顯著擴張,如中國互聯網ETF:KWEB。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8月份全球對沖基金對中國股票資產的淨買入規模創下六個月以來最大。

高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8月,全球對沖基金對中國股市的淨買入規模創下自2024年9月以來的新高,對沖基金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倉位上升76個基點,至兩年來的高點。

晨星的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剔除中國”的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新發數量降至8只,2024年則爲21只,2023年爲16只,意味着今年不含中國的新興市場投資需求顯著降溫。

安聯環球投資的中國基金業務單元首席投資官Zheng Yucheng表示,中國被視爲一個無法忽視的獨立資產類別。

Polar Capital基金經理Jerry Wu表示,該公司在2024年末將對中國的投資立場從“低配”轉爲“積極增持”,今年又進一步把其新興市場組合中的中國資產配置從低20%區間提高到30%以上。

中國科技股狂飆之勢不可阻擋。Jerry Wu指出,DeepSeek的橫空出世觸發了市場對“中國科技資產”的“重新估值”趨勢。

國際投資機構Cambridge Associates的高級投資總監Benjamin Low表示,他帶領的團隊今年已收到超過30次關於尋找中國基金的客戶諮詢,這與2023年的低谷形成鮮明對比。

野村近日上調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及MSCI中國指數目標點位,對中國股票維持“策略性增持”立場,尤其看好半導體及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科技類股票。

在全球AI基礎設施需求爆發的帶動下,中國A股市場的算力基礎設施板塊以及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的“國產芯片替代”相關科技股板塊成爲市場焦點,多隻AI算力與芯片龍頭股股價屢創新高,業績亦同步大增。

阿里巴巴公佈超出市場預期的業績以及展現出頗具雄心壯志的“人工智能超級藍圖”,進一步點燃中國股票市場的科技股投資熱潮。公佈業績之後,阿里巴巴港股業績出爐後的當日大漲超17%,市值飆升超500億美元。

寒武紀今年以來漲幅高達110%。高盛時隔僅僅一週再次上調了對於“中國AI芯片一哥”以及“國產芯片替代”領軍者寒武紀的目標價。高盛在9月1日發佈的最新報告中,將寒武紀12個月目標價從人民幣1835元上調至2104元,上調幅度達14.7%,並維持“買入”評級。最新的目標價意味着今年屢創新高的該股較8月29日收盤價有41%的上漲空間。

聚焦於芯片IP的芯原股份也獲高盛看漲,將芯原12個月目標價由193元人民幣大幅上調至220元,維持“買入”評級,反映其AI訂單驅動的持續強勁增長勢頭,較當前股價有超20%上行空間,高盛同時上調了芯原股份2027至2030年淨利潤預測。

高盛預測涵蓋阿里巴巴、騰訊、貴州茅臺以及長江電力等中國核心資產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潛在漲勢高達10%,維持目標點位爲90點;高盛預計經歷大幅上漲的滬深300指數潛在投資回報還有大約10%,目标點位为4900點,較此前的4500點显著上调。高盛近日表示,推動股市上漲的“一大推動力”仍然是中國擁有過剩儲蓄的散戶投資者羣體,並且從更長週期來看,中國股市的淨多頭倉位仍處於較低水平,因此中国股市的低估值与日益活跃的成交额值得重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