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举重返中国股市,聚焦科技股投资机遇

三年前外资撤退并认为中国市场“不可投资”后,外国投资者正在重返中国股票市场,寻求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随着特朗普政策导致“美国例外论”崩塌,对美国资产外的多元化配置需求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创新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外国投资者相信中美贸易战和科技出口禁令并未遏制中国的创新和经济扩张。

“中国科技股狂欢时刻”、中美关税战暂停和国内货币宽松环境提振了全球资金对中国股市(包括港股和A股)的看涨情绪。上证综合指数逼近3900点,触及十年来最高位;恒生指数触及四年来最高位。

华尔街看涨中国

外国投资者情绪从三年前的不信任中国市场,到去年年末的“谨慎”立场,再到现在的看涨热情不断升级,可能为主要由国内私募机构等本土资金推动的牛市上涨行情增添强劲动能。

前顶级对冲基金经理Brett Barna表示,被中国火热牛市吸引的外资已重返中国,寻求多元化配置以分摊风险。他计划搭建投资平台,让美国和欧洲资本更便捷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摩根士丹利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远高于2021至2024年,主要关注AI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及创新消费领域。超过90%的美国投资者愿意增加中国配置,这是自2021年初中国股市见顶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已超越ADR与互联网板块,延伸至A股市场。近期多个主题和板块(包括AI、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新消费等)主要在港交所和A股市场交易。

全球对冲基金加码投资中国

数据显示,美股等西方股票市场公开交易的中国股市相关ETF资金流入近期显著扩张,如中国互联网ETF:KWEB。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8月份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资产的净买入规模创下六个月以来最大。

高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股市的净买入规模创下自2024年9月以来的新高,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仓位上升76个基点,至两年来的高点。

晨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剔除中国”的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新发数量降至8只,2024年则为21只,2023年为16只,意味着今年不含中国的新兴市场投资需求显著降温。

安联环球投资的中国基金业务单元首席投资官Zheng Yucheng表示,中国被视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独立资产类别。

Polar Capital基金经理Jerry Wu表示,该公司在2024年末将对中国的投资立场从“低配”转为“积极增持”,今年又进一步把其新兴市场组合中的中国资产配置从低20%区间提高到30%以上。

中国科技股狂飙之势不可阻挡。Jerry Wu指出,DeepSeek的横空出世触发了市场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新估值”趋势。

国际投资机构Cambridge Associates的高级投资总监Benjamin Low表示,他带领的团队今年已收到超过30次关于寻找中国基金的客户咨询,这与2023年的低谷形成鲜明对比。

野村近日上调MSCI亚太除日本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对中国股票维持“策略性增持”立场,尤其看好半导体及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科技类股票。

在全球AI基础设施需求爆发的带动下,中国A股市场的算力基础设施板块以及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的“国产芯片替代”相关科技股板块成为市场焦点,多只AI算力与芯片龙头股股价屡创新高,业绩亦同步大增。

阿里巴巴公布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以及展现出颇具雄心壮志的“人工智能超级蓝图”,进一步点燃中国股票市场的科技股投资热潮。公布业绩之后,阿里巴巴港股业绩出炉后的当日大涨超17%,市值飙升超500亿美元。

寒武纪今年以来涨幅高达110%。高盛时隔仅仅一周再次上调了对于“中国AI芯片一哥”以及“国产芯片替代”领军者寒武纪的目标价。高盛在9月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从人民币1835元上调至2104元,上调幅度达14.7%,并维持“买入”评级。最新的目标价意味着今年屡创新高的该股较8月29日收盘价有41%的上涨空间。

聚焦于芯片IP的芯原股份也获高盛看涨,将芯原12个月目标价由193元人民币大幅上调至220元,维持“买入”评级,反映其AI订单驱动的持续强劲增长势头,较当前股价有超20%上行空间,高盛同时上调了芯原股份2027至2030年净利润预测。

高盛预测涵盖阿里巴巴、腾讯、贵州茅台以及长江电力等中国核心资产MSCI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潜在涨势高达10%,维持目标点位为90点;高盛预计经历大幅上涨的沪深300指数潜在投资回报还有大约10%,目标点位为4900点,较此前的4500点显著上调。高盛近日表示,推动股市上涨的“一大推动力”仍然是中国拥有过剩储蓄的散户投资者群体,并且从更长周期来看,中国股市的净多头仓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中国股市的低估值与日益活跃的成交额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