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國智慧與實踐
2025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標誌着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又一重要貢獻。該倡議包含五個核心理念: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爲本、注重行動導向,旨在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全球金融治理作爲全球治理的關鍵部分,正面臨地緣衝突、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等挑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爲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改革指明瞭方向,涉及國際貨幣體系、跨境支付體系、全球金融穩定體系和國際金融組織治理四個主要問題。
國際貨幣體系變革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進反映了國際格局的變化。從荷蘭盾、英鎊到美元,國際主導貨幣的更替標誌着國家競爭力的迭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面臨不穩定問題,包括主權貨幣國利益與全球公共產品屬性的矛盾、財政金融監管問題以及地緣政治衝突下貨幣工具化等問題。國際上對改革的討論日益增多,主要聚焦於減少對單一主權貨幣的依賴和形成超主權貨幣兩個方向。
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已成爲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並在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全球第三。國際貨幣體系向多極化發展,有助於提升體系韌性和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全球跨境支付體系改善
跨境支付體系是全球貨幣資金運行的“動脈”,對國際貿易和投融資、金融穩定至關重要。傳統跨境支付體系面臨效率低、成本高、普及性差等問題,而新興支付基礎設施和結算方式的出現,推動了跨境支付體系向更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發展。
中國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廣覆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提升了支付系統和生態的互操作性,同時新興技術如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等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重塑了傳統支付體系。
全球金融穩定體系健全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社會強化了金融監管規則等事前防範機制。多層次的金融安全網持續完善,包括全球層面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區域層面的金融穩定基金以及雙邊層面的貨幣互換機制。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全面落實《巴塞爾協議III》,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和存款保險制度,出臺並實施資管新規,大幅壓降影子銀行風險。
全球金融穩定體系面臨監管框架碎片化、新興領域監管不足和非銀行中介機構監管薄弱等挑戰。未來,構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網,維護全球金融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和權威性,是防範與化解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關鍵。
國際金融組織治理完善
國際金融組織體系覆蓋了國際政策協調、金融監管規則制定、多邊開發機構等領域,對促進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發揮着重要作用。然而,主要國際金融組織和一些區域性金融組織的份額和投票權長期缺乏實質性調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佔比明顯低於在全球經濟中的實際地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爲核心,其份額佔比調整是完善治理、提升合法性和代表性的關鍵。主要國際金融組織應強化經濟金融監督職能,客觀評估全球和各國面臨的風險,積極引導各國支持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系,加強對各國的政策引導,強化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
中國人民銀行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做全球治理倡議的堅定踐行者,堅持改革開放和多邊主義,積極發揮大國引領作用,務實開展全球金融治理與合作,持續建設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韌性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爲完善全球治理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