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国智慧与实践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又一重要贡献。该倡议包含五个核心理念: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旨在解决全球治理赤字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全球金融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关键部分,正面临地缘冲突、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等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涉及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四个主要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从荷兰盾、英镑到美元,国际主导货币的更替标志着国家竞争力的迭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不稳定问题,包括主权货币国利益与全球公共产品属性的矛盾、财政金融监管问题以及地缘政治冲突下货币工具化等问题。国际上对改革的讨论日益增多,主要聚焦于减少对单一主权货币的依赖和形成超主权货币两个方向。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并在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有助于提升体系韧性和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改善
跨境支付体系是全球货币资金运行的“动脉”,对国际贸易和投融资、金融稳定至关重要。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面临效率低、成本高、普及性差等问题,而新兴支付基础设施和结算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跨境支付体系向更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
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提升了支付系统和生态的互操作性,同时新兴技术如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重塑了传统支付体系。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健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强化了金融监管规则等事前防范机制。多层次的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包括全球层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区域层面的金融稳定基金以及双边层面的货币互换机制。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和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并实施资管新规,大幅压降影子银行风险。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面临监管框架碎片化、新兴领域监管不足和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等挑战。未来,构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维护全球金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是防范与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关键。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完善
国际金融组织体系覆盖了国际政策协调、金融监管规则制定、多边开发机构等领域,对促进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一些区域性金融组织的份额和投票权长期缺乏实质性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占比明显低于在全球经济中的实际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核心,其份额占比调整是完善治理、提升合法性和代表性的关键。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客观评估全球和各国面临的风险,积极引导各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对各国的政策引导,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全球治理倡议的坚定践行者,坚持改革开放和多边主义,积极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务实开展全球金融治理与合作,持续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韧性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