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長期上漲背後的供需失衡因素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股市場持續穩步上行,美國大型企業利潤率不斷擴張,盈利波動性顯著降低,爲股市上漲提供了堅實支撐。美國銀行全球研究團隊指出,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幾乎已完全消除浮動利率債務,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科技巨頭如微軟(MSFT.US)和蘋果(AAPL.US)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也創造了鉅額利潤。

然而,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市場與投資策略集團主席Michael Cembalest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真正驅動美股長期上漲的,可能是一個更被忽視的因素:股票市場的供需失衡。

Cembalest表示,自2011年以來,美國股市淨供應量持續下降,這一趨勢在多次市場衝擊中爲股市提供了“緩衝墊”。他強調:“如果你相信供需關係會影響商品和勞動力的價格,那麼也應當相信供需條件同樣會影響金融資產價格。”

根據報告數據,從2011年起,以市值計算的美股整體供給呈收縮趨勢。唯一的例外是2020年疫情期間IPO熱潮短暫增加了股票供應。企業大規模回購股票是推動供給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來自養老金計劃(包括固定收益和固定繳款計劃)的持續資金流入,也爲股市提供了穩定的買盤支撐。雖然這些資金流入佔標普500總市值的比例近年來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約1.5萬億美元需要尋找投資標的。

在需求穩定與供給下降的雙重作用下,美股展現出超出預期的韌性。雖然自2011年以來投資者經歷過多次拋售潮,真正演變爲全面熊市的只有兩次,即2020年3月新冠疫情引發的暴跌,但當年夏末股市已迅速收復全部失地以及2022年熊市,導致標普500錄得自2008年以來最差的年度表現。

週四,美股三大指數全線收低,標普500指數下跌0.5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數下跌0.38%,纳斯达克综合指數下跌0.50%。這是自今年3月以來,三大指數首次出現連續三日下跌的局面,顯示短期市場情緒仍偏謹慎。

指數名稱 下跌百分比
標普500指數 0.50%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0.38%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0.50%